有了各个子项的相对位置之后,哪个问题是企业的薄弱点就很清楚了。企业在对信息系统的宣传教育上明显存在不足。
再来看看对项目难易度的分析,即B指标的分析,仍然以A企业为例。因为是评价难易程度,指标项较之A类指标要多,而且多了权重的参与。所谓的权重也就是指的这类指标所占的重要程度大小。A企业的B类指标的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红字指代需要着重引起重视的地方。平均分低,标准方差高,而权重系数又特别大的子指标,是企业现行情况中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自然也就是下一步要改进的重点。
在对B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也就是画数轴图的时候,情况较之A类指标会有所不同,因为权重这个常量的参与,使得原来的二维数据变成了三维。因此前面提到的四种情况可能就要演变成8种情况,如果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在无权重的情况下,可能的状况是22,但有了权重以后,可能的状况就演化成了23。为了直观起见,我们采用了数轴图来表达,如图4所示。
气泡越大,说明此指标的重要程度越高,也就越该引起重视。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A企业中,业务流程水平的提高、员工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现有信息系统应用价值的提升,是急待解决并且有望解决的主要方向。
总的来说,事前的风险评估让企业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接下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企业指明了下一步改进的方向。这也是有效降低实施过程风险的第一步。
风险最后的承担者可能都是企业自身,然而风险的来源却不仅仅是企业,实施商的态度不可忽视。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风险,大家可能都已经感觉到了了,这些风险的来源几乎都是企业自身。然而根据AMT的研究,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来源不仅仅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方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实施的不同阶段,实施方的消极态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包括过程和结果。例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实施方可能会忽视企业的一些个性化需求,采用千篇一律的表面问询,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一些特定的东西很可能就被忽视了。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需求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企业花了冤枉钱,买了些短期内还用不到的东西。
IT建设不容易,要取得好的效果更不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了,实施完了以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冒出来。似乎风险总是与信息化建设并存。而我们一直秉承直面问题、审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态度。前面谈了很多风险,也谈到了一些事先风险评估的方法,相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些方法也会日趋完善。正如鲁迅所言:"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