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桩位,便于复核和桩机就位。
打桩。打入套管时要定位准确,并始终保持垂直地将套管振动压入至设计深度。用桩机附属起吊设备将预制好的砂袋桩全桩竖直起吊,目测砂袋的饱满程度,若发现灌砂不足段长度超过50锄,则重装砂袋。用人工将砂袋缓慢送入套管,在砂袋送入套管和下沉的同时向管内适量灌水,将预定砂袋长度全部沉人套管内。下沉过程要防止砂袋扭曲、断裂、撕破和污染。完成以上程序后拨管,在拨管时应注意竖直起吊,并且要连续缓慢进行,中途不能放松吊绳,以防止带出或损坏砂袋。施工中若发现带上的砂袋长度超过50 gila,则要在原孔边缘重打。若连续二次“回带”超过50 cm,则要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后再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桩都要做记录,对打桩时间、井距、井长、井径、竖直度、回带长度等都要作详细记录。
4 质量控制
砂袋顶部至少伸人砂垫层30 cnl,伸人段断面要保持密实、饱满,防止出现“断井”和“缩颈”等现象,若发现有此现象必须用人工补砂。同时,伸人砂垫层部分不得“卧到”,保证其与砂垫层贯通,以利于排水。
本段砂袋井的设计施工长度为6.9 m~16.9 m。并且设计要求“长度小于16 m袋装砂井要求穿过淤泥层”,但怎样判断是否穿过淤泥层?根据我们的实践及施工经验,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判断已穿过淤泥层:最后振动15秒导管下沉不超过5 cm。
5 路基加载
在处理好的软基上填筑土方,填土采用“薄层轮加法”,即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尽量加快分层填筑的速率。用自卸车将土运到施工现场,由中心向两侧填筑,控制每层的松铺厚度不超过30 cm。先用推土机初平,再用平地机刮平,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到规定的密实度。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所接长度每节不超过50 cm。路基每层填土要预2%~4%的路拱横坡度。测管周围的填土宜用人工整平,并用小型夯实机夯实。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不要将砂垫层外边缘覆盖,保证砂垫层排水通畅。
6 沉降观测与处理
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填筑一层都要观测,若沉降或位移超过规定标准时要停止施工,待达到标准时才开始上一层土方的施工。当接近极限填土高度时,要加强观测,严格控制填土速率,以免由于加载过快造成地基破坏。规范规定: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超过10 m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超过5 mm。如果超过以上规定,就要停止施工或采取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安全。
在十四标段的软基加载过程中就出现过类似的问题,K60+000~K60+850段两边都是鱼塘,对路基的加载非常不利,每填一层我们都进行观测,当路基加载至路面标高时(已超极限填土高度),出现连续几天的日沉降量超过10 mm,位移时又超5 ram/天。我们已停止施工,到停载后的第十天,在K60+350。K60+700段右幅出现了一条宽度为6蚴的纵向裂缝。发现问题后,我们首先将裂缝进行防水保护,再在裂缝旁边增设了多个沉降观测点及路基两边增设多个位移观测桩。经过两天的连续观测,发现两项指标均超限,而且裂缝还在缓慢发展。针对实际情况,我们果断地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裂缝段前后延长20m范围内卸载,卸载厚度为lm;②在该段右侧K54+985。K55+090鱼塘加设宽度为25 m、高度为2.5 m的反压护道。作上述处理后,我们继续对该段进行观测,发现沉降和位移两项指标均在规范规定之内。后来,我们继续对该段进行分层加载至超载预压标高,观测结果显示两项指标都未超限,路基安全。
7 超载预压
超载预压土方完成后就进入预压期,预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