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每一条产品线都对应一个研发“纵队”,“纵队”背后还有统一的“横队”,即软件平台。产品研发负责“个性”,平台专注“共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分工,产品开发人员就像是在餐馆里点自助餐,可以根据不同的“口味”,从平台上选择合适的特性和规格进行组合,以形成产品所需的软件系统。
H3C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软件平台合作机制——“交付件发布模块化管理”。“交付件”是指一套完整封装好的功能,而不是一段源代码。就像微软提供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但不是Windows的源代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防止研发人员对彼此的代码进行修改,造成软件与硬件捆绑,日积月累形成封闭和依赖。二是逼迫交付件的提供方“专心”维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专注独立,软件的移植性才会好,这样才可以从一个产品适应到另外一个产品。
因为有了平台的可共享性,产品就可以采用“拿来主义”。高端路由器研发周期一般应该在2年左右,但H3C SR8800系列高端路由器功能开发实际上只有5个月的时间。有了软件平台,产品研发不再是从零开始。这款产品软件80%的开发量来自平台。
软件平台通过两把 “尺子”来衡量和保证软件质量。第一把尺是软件评估标准。强调软件的“完善”度,这把衡量“完善”的尺子有六种刻度: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有的代码现在应用没问题,但以后却无法扩展。这种后果不论厂商还是客户都会付出代价。为此,软件平台专门设立一个特殊小分队——“代码鉴定组”,从微观上去检查代码是否“完善”。由于这个小组独立于各个项目,可以更加公正严格的去执行鉴定。代码鉴定组的设立,是H3C在软件研发管理的一个创新。
一个需求从产生到实现必须严格执行6大步骤,这就依赖于第二把尺子:IPD-CMM(集成开发产品平台)项目管理规范。IPD项目管理规范中,要求每一步流程都有明确的确认标准,相关人员确认后,才能往下一步流程走,直至最后进入测试阶段。只要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就不能关闭这个流程。
行政:IPD项目管理规范
H3C严格地执行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把研发阶段切成无数的细节,逐一保障,从而把一支庞大的研发团队井井有条的组织和管理起来。
IPD开发流程的核心内容是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一方面,流程重整关注打破部门壁垒,做到无缝链接,在已有的流程上持续优化,使客户需求能够通畅的在流程中得到关注和满足;另一方面,IPD关注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通过概念导入、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等几个阶段,在产品开发团队的努力下,完成产品在研发端的生命周期。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流程都有明确的确认标准,在统一的流程规定下,工作人员保持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竞争力。
同时,H3C的新产品开发的大部分工作都会基于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因此标准化模块的管理便形成了H3C的雄厚实力。这不仅为固有优势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功底,也对全新领域的新产品开发起到相当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