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机体能够最大化地综合“细胞”能力的要求,是使得各个分力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的要求,是组织能够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要求。项目活动将要求,并带来组织的人员在这三个方面的拓展和平衡。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这种平衡的要求表现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中出现的人文要求,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和《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纲要》C-PMBOK中对项目管理人员道德准则的要求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环境中严重存在的“失衡”状态和对企业和项目的不可规避的影响,大量个人和企业组织的“情”集合对“理”集合和“物”集合的不对称和不平衡。人们在追求个人物质欲望和遵循社会逻辑规则的同时对自然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组织责任、家庭责任和他人责任的缺失。人们在“物”世界里奋斗,在“理”世界中精进,却在“情”世界中迷失。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在“富裕”中贫困着,在“满足”中失落着,在“享受”中痛苦着。这种状态的具体事例就是在工程项目中被剔除的各种“蛀虫”,这些“连人都作不好项目人如何能够把事作好”。
认识这种状态的根源将有助于对“失衡”的修正,尽管这是“任重”的艰巨目标和“道远”的漫长过程。这种状态的主要根源是历史上曾经支配人们“情”集合的封建的忠孝伦理、宗教的博爱精神、社会的理想主义等精神支柱都由于终极目标的不可及而退出了思想统治地位,人类面临着创造新的精神支柱和建设新的精神家园的大项目,而三个自然要素是建设精神家园的基础要素。
“情”、“物”、“理”三个自然要素是“德”、“智”、“体”从人造要素向自然要素的转化,是从以阶层和派别为基础的局部要素向以全社会为基础的广泛要素的拓展,是从具体历史阶段的短暂要素向广泛历史阶段的长期要素的延伸,是对人的自然构成的“解构”(De-construction)。三个自然要素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形成、度量和评价人的自然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组织的使命、特征和要求,在自然人的基础上形成特定的度量和评价标准。例如对艺术家和设计人员偏重“情”与“物“交集的创造性、对工程技术人员偏重“理”与“物”交集的科学性、对领导和管理人员偏重“情”与“理“的心理性。正如自然界的3原色可以用来形成、度量和评价自然界的万千色彩一样,三个自然要素也可以形成、度量和评价人的千差万别。
“情”、“物”、“理”三个自然要素是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情商”、“智商”二维体系的完善。由于两维的情、智体系忽略了人的物质属性,单纯考虑人的精神和思想属性,对人的度量和评价是不完善的,最主要的缺陷是忽略了人的动能差别。而任何人对社会、组织的价值必须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结果和形成结果的差异。企业和项目不仅仅需要高“情商”的组织者和高“智商”的思想家,还同时需要高“动能”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