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绘制AirPods Max的概念渲染图,就被苹果发律师函警告,国内的爆料人@Kang也收到过苹果法务的来信,让他不要分享苹果未发布新品的信息。苹果的用意很明显,对爆料的发布者进行警告,促使其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产品正式发布前的曝光量,保持神秘感。若从信息源头来看,为何爆料信息总是查不完禁不住?
不是保密措施不严,而是各种爆料者让厂商们防不胜防
像三星和苹果这样的国际大企业,从项目立项、产品设计再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实行严密的安全条例和保密规范。关于企业本身员工的保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是项目保密,包括具体项目及产品名称保密制、参与人员架构保密管理规范和课题程序加密等;第二是限制和约束,包括监控摄像头、限制USB连接、划分保密安全区域、网络限制和安全加密等;第三是合同约束,通过制定严格的条款来约束员工行为,例如巨额违约金。
苹果离职工程师就透露过,初代iPhone的研发时,各个项目组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自己只知道自己负责的细分序列。微软员工表示,公司所有电脑都需要加入域,设备存储需要使用Bitlocker加密,每隔72天就要更换密码。那在如此多的约束下,消息是如何泄露的呢?
从近几年的爆料消息来看,大部分爆料信息的来源集中在供应链和销售门店上,像是生产线泄密iPhone真机照和销售门店提前开箱小米手机,其中的难点在于第三方人员管理,按照员工的意愿,主动泄密是最难防的。供应链也会与厂商签署保密协议,但供应链生产员工数量庞大,难以有效全面管理,生产线员工通过倒卖新品信息获得巨额回报。凡收益远远大于风险,即使管理再严格也不乏铤而走险的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很低,人人都是发布者,也都有可能成为爆料者,因为信息差造成的话题独特性,吸引许多人加入到爆料的链条中,让厂商们防不胜防很是头疼。
未来会如何?
继苹果之后,三星也加入到打击爆料账号的行列中,可以预想得到,未来还会有更多厂商加入到其中,加大对爆料信息的筛查和打击力度。就目前来看,厂商们的对部分爆料账号的打击,还不会影响到其它账号和网站的爆料。Android Authority同样表示,这只会加快爆料图像或视频的删除时间,并不会影响到其它爆料网站。
于厂商而言,打击不实信息是件必须要做的事,避免影响到产品发布和品牌长远发展。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未来还可以继续吃瓜,继续看各种爆料信息,只不过在厂商律师函的作用下,爆料者们会收敛和克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