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都会显示带有员工名字的水印,而且搜索过的所有记录都会保存下来。
一名员工称,一次工作时间,他在内部系统里搜索了几位同事的信息,当时那几个人正在负责一个刚孵化出的新业务。不到一个小时后,他被HR请去了风控办公室,在那里,他被详细询问为何要搜索那几位同事的信息,“风控的人怀疑是猎头想挖那几个同事,买通我要他们的联系方式”
阿里员工表示,如果想拷走电脑上的文件,U盘插进去,很快就会被技术人员发现。
一般来说,只要电子设备接入的是公司wifi网络,IT人员就有可能监控到员工的电脑信息和手机信息。虽然这在法律上属于非法取证。
但配以互联网公司的侦查部门,往往就能取得成效。
一位员工被公司风控部门带去小黑屋谈话,对方是这么找到他的:被泄露的信息,内部系统里查看过的人不超过10个,一个一个盘问即可。在隔绝的空间里,在审问方持续不断的数小时盘问,并承诺坦白从宽的情况下,这位员工承认自己把信息告知了朋友。结果并不是“坦白从宽”,而是开除。事后回忆,他觉得公司也没有确凿证据,但当时自己被“吓懵了”。
这些风控部门成员,往往来自公检法部门,和拥有多年经侦经验和情报分析的老刑警们。“公司对于这些人,薪酬几乎没有上限”,一名曾就职于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风控部门员工称。
略小的互联网公司即使无法高薪请来风控官,可能也会购买“侦察服务”。董强告诉36氪,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并不会公开标明自己有这个业务,但是圈内人都会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联系到这些机构。
一旦达成合作,这些机构往往会以内部技术部门来检查网路为名,用专有的仪器设备来检测办公区域是否存在信息被泄露的风险,甚至直接检查员工们的办公电脑,并最终为公司提供日常侦查的建议和设备。董强说,这些机构往往按办公区域的平米收钱,“费用不菲”
不唯互联网,商战的手段的残酷历来如此。2012年,同处湘楚的民企三一重工和国企中联重科互相指控对方对自己进行了监视、窃听、间谍渗透和刻意抹黑等不正当商业行为。更令人震惊的是,三一董事长梁稳根之子梁治中在2010年时还差点遭到绑架,此事也被三一算到了中联头上。双方的明争暗斗以三一将总部迁往北京而暂告段落。
如果认为人性是值得信赖的、商战手段都是规矩的,那未免太过幼稚。但是,公司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员工?是把他们视作要严防死守的潜在泄密者,还是应该共享信息的伙伴?
中国互联网20年,一直以“硅谷精神”为范本:尊重人,相信人的创造力,也相信充分的信息共享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但在激烈的信息谍战中,互联网公司们还能继续“硅谷信仰”吗?
以Netflix、Google为企业治理范本的字节跳动,是以“信息充分共享”为公司运作基石的。即便是今天,由于字跳员工能看到自己团队所有成员的双月OKR,业内人士们普遍的感受是,普通字跳员工都掌握大量信息、了解其业务全局。不过,字跳提倡“对内信息越透明,对外越封闭”。
另一些公司,则把严控信息做到了极致。
360曾下发内部文件,要求公司内部所有微信工作群必须于48小时内解散,理由是为防止公司商业秘密外泄。员工之间不得通过微信讨论任何与工作相关内容,对外交流也不得通过微信讨论敏感业务。
拼多多也解散了员工的微信群,还用技术手段移除了员工们分享信息的平台,切断了各个部门、各个业务之间的连接。不但不同部门的人不知道同事在做什么,甚至同一小组的员工,也被拒绝私下讨论工作信息、分享邮件。拼多多离职员工称,因为内部系统不被允许搜索,而且没有文档保存支持,在公司里,他和同事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靠张嘴询问才能解决——讽刺的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正是Google中国的早期员工。
当然,一种合理的观点是,由于阿里这样的对手过于强大,正是因为极度信息保密,拼多多才得以以潜行姿态悄然崛起,让阿里措手不及。
互联网公司们是要继续相信“互联网精神”,把天平倾向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自驱力?还是倾向信息保密那一端?不同的公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但现在你能明白,你的工作环境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严密监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