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高管称,他们的分析师甚至能够突破对方负责运营的前同事,直接拿到各个城市在当天的补贴以及单量的Excle表格——这让他们可以根据对手的补贴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第二天的补贴打法。
把线人直接挖过来,也是一个手段。曾名噪一时的某二手车平台,就在2017年间买通了当时竞争对手在某重点城市的HR负责人。对方发来了写有员工详细信息的名单,上面还标注着哪些员工值得挖并且有跳槽的动机。最后这家公司直接高薪挖走了对方在那个城市的几乎所有员工,也包括那名HR。
这让对手公司耿耿于怀,出于报复,他们也开出两倍甚至三倍的薪水,又将对方的员工都挖了过来,然后以试用期没通过为由,将他们全部开除掉,“如果不让他们走,我的薪酬体系就全乱套了”。
有人挖人,就有人往里送人。一个上门美甲公司地推员工告诉36氪,公司会在竞争对手那安排卧底,除了第一时间打听到对方的地推战略和优惠计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瓦解他们的团队。他听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卧底”成功说服对方集体跳槽,带走了一个将近20人的团队。
还有公司将竞争对手的保洁人员发展成线人,不仅以打扫卫生为名拍下了公司的会议安排、盗窃办公电脑和文件、偷听高管开会,还多次在会议室里隐秘地安置录音笔。
从难以靠“专家call”突破source不愿吐露准确核心数据的心理防线,到最终拿到极为准确的数据,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就是这样一步步被突破的。
信息谍战如何摧毁“硅谷信仰”
肉眼可见地,各大公司在信息把控上越来越严。
一个电商行业的采购人员,在离职时拷贝了前公司的资料,并去了竞争对手公司入职。几个月后,因为前东家报警,这名员工在办公室被警方带走,一起前来的,还有手拿录像机拍摄取证的前东家员工。因为这名员工并没有将拷贝的资料商用,加上证据不足,他很快被释放。
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都很难对泄露信息的员工采取法律手段。36氪翻看了公开的判决文书网上,互联网公司起诉员工出卖商业机密的案例并不多。
难点首先在于,员工们可能并不清楚,哪些信息是普通可供交流的信息,哪些属于商业机密范畴?此外,也很难界定,一则信息泄露究竟给公司带来什么经济损失?最能定罪的一点,是员工是否收取了经济利益——但很多信息其实只是员工在闲聊中无意透露的,并没有收钱。即便如前文那位接受5次付费“专家call”的字节跳动员工,最终的惩罚,也只是赔偿公司不到2万元。
最佳方法,是防范于未然。
一名知情人士称,字节跳动的高管如果有重要的会议要开,通常都会选择在办公室以外找个“熟悉且安全”的地方,并提前屏蔽掉那个房间的信号,以确保不会有人监听。
一个周五晚上,瓜子内部防信息泄露系统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显示有人在批量地挖数据包。“肇事者”很快被抓住,是一个刚入职没几个月的员工。被发现时,他正在把所有数据都打包成文件,通过QQ往外发。这是一次“后果不堪设想”的危机,“他发的全是我们的业务数据、运营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拿到,基本上可以把我们看个底儿掉”。瓜子称,其内控系统“北极星”一旦发现员工下载文件,就会启动报警装置,从技术上让员工无法通过任何社交平台将文件传输出去。
大量互联网公司都做了信息监控系统,员工的办公电脑和手机上必须安装,否则无法正常办公。其功能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强大。打开系统里的任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