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钲资本林小钦透露,天数芯片的核心IP都是团队自研,但是国内芯片设计用的高端EDA工具仍然被外国公司垄断。
投资老将周林林则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参与了一个上海政府主导的做半导体塑封材料的科研项目,虽然已经拿到了日本的专利,但当时因为国内缺乏关键材料只能放弃。而两年前,他再看半导体塑封材料时,发现中国仍然只能做中低端产品,因为高端的关键材料还是只有日本有,中国没有。
实际上,半导体产业是最彻底的全球化产业,没有全球协同无法成功。以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为例,光刻机有10万个零部件,其中涉及德国提供蔡司镜头,日本提供特殊复合材料,瑞典的工业精密机床技术,美国提供控制软件、电源等。一台光刻机,是全球化分工协作的结果。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美国高科技对中国的限制却也给市场空出了新的机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硬科技,发展自己的上游核心技术已成共识,这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机会,会创造出百亿美金甚至千亿美金的价值。我们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会不断地提高,目前国产市占率大概是百分之十几,未来可能会逐渐提升到百分之二三十甚至百分之四十,”朱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国产替代会成为越来越强的投资主题,我们也将持续看好中国半导体领域未来的长远发展。”
另外,虽然国产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现在中国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已经开始起步,慢慢渗透。
“我们看到,现在有一些领域国产化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比如说芯片设计、低端一点的芯片EDA开发工具,一些IP,包括生产制造里面一些中低端的硅片、生产设备,现在都逐渐地有国产厂商供应,而且都做得还可以。但是距离高端领域的道路现在都还非常漫长。”林小钦表示。
周林林则表示,中国应该花5-10年的时间,寻找到几个领域来重点培育,有所突破之后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到主角地位。
“你看韩国人做芯片,跟日本人做芯片就不一样,跟美国人做芯片又不一样。每个地方做芯片的重点都不一样。韩国是记忆芯片大规模地做,美国这种规模化的不太做了,但是美国在做尖端的、特殊应用的芯片,台湾人就善于做foundry(晶圆)、帮你生产加工,所以他们每个地方都是找到自己擅长的特色,然后专注做到全球最好。周林林介绍,“所以中国也要慢慢找,找到自己的特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