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计算机等重大应用。新世纪以来,量子新技术密集涌现,预示着“第二次量子革命”已进入起跑期。
当前,量子科技处于从科学探索到产品研发的“产业前夜”,而“量子企业”的创办也成为热潮。
记者从天眼查等平台了解到,仅过去一年,全国就成立了各类“量子企业”2100多家,这些企业要么冠名以“XX量子公司”,要么在经营范围内注明量子类产品。
很多“XX量子公司”的主营业务与量子科技并无关系,比如量子建筑公司、量子物流公司、量子体育公司。有一名创业者注册了9家公司,将8家冠名“量子”,分布在采矿、农业、旅游、咨询、养老等行业。
如果说这类企业还只是在名称上赶时髦的话,另一类企业则在明显不具备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在经营范围内注明“量子”,动机令人生疑。比如,一些商贸公司的经营范围也称包括“量子科技研发与应用”。
“量子是前沿科技,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具备研发能力。”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是全国量子科技企业最多的省之一,但目前也只有13家真正的量子企业,加上配套关联企业,也只有40多家。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规企业,涉及违法广告、虚假宣传、营销欺诈等,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
记者从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在注册企业名称和填写经营范围时,“量子”并不是被列入负面清单的词汇。新事物的出现具备两面性,市场监管部门持包容审慎态度。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胜利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中都明确,消费者因虚假宣传权益受损可索赔。一旦入了假量子的“坑”,可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也可依法维权。
“不能让‘李鬼’坏了‘李逵’的名声!”多位量子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假量子产品和企业,对行业前景有负面影响。
“新行业出现一些泡沫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任由‘李鬼’炒概念、挣快钱,不仅败坏产业形象,还可能挤占市场和资源,逆向淘汰真正的量子企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半导体量子芯片”首席科学家郭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