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上是空白的或是不足的,当前退休人员中很大一部分人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章铮对第一财经表示,按现在年龄退休的人不是没事干。他们在照看家中的老幼病残,而且成本(即退休金)要比市场化低。作为照看者必须有能维持自己日常生活的收入,从而不至于给被照看者带来经济压力,退休金就是他们的日常收入。
“现在一方面要延迟退休,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生育与解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这其中有很大的矛盾,实行延迟退休,社会上仍然无法解决老弱病残看护问题,如果不发退休金,那是否应该发照看家人补助金?”章铮说。
就业市场酝酿大变革
学界支持延迟退休,不仅仅是从养老金平衡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延迟退休是缓解老龄化所带给中国经济增长负面冲击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近日撰文表示,人口抚养比提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2012年开始,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2014年开始,15岁至64岁人口进入负增长。这种人口因素导致每年新增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劳动力的老龄化降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资本过快替代劳动力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劳动力转移减速致使资源重新配置空间缩小,相应减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蔡昉由此估算称,国内生产总值(GDP)潜在增长率从2010年之前的10%左右,降低到“十二五”期间的7.6%和“十三五”期间的6.2%,预计“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下降到5.5%左右。
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参与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一个必然的政策选项,但我国的就业市场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年龄歧视仍然是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比如随处可见的“35岁现象”,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会将最高应聘年龄设置在35岁,一些互联网“大厂”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时,35岁也成为一个分界线。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对第一财经表示,在企业调研中已经发现,35岁以上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包括线下的一线操作和服务人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因为当前企业的商业模式、收入来源和时长竞争方式,都使得35岁以上的“打工人”在人力资源结构中占不到优势,而且他们一旦失去工作则很难再就业。
姚凯则认为,成本考虑是企业愿意用年轻人的重要原因,年轻人成本低,体力好可以长时间加班。
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也让企业习惯了这种“掐尖式”的用人方式,但是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企业明显感觉到招聘年轻人的难度,不得不放宽求职者的年龄上限。从市场情况来看,制造业企业普遍放宽到40岁,而像物业、保洁等岗位很多都已经放宽到了60岁。
然而,冯丽娟也表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增长和竞争压力比过去要大很多,频繁调整经营战略、更愿意使用年轻人,主动使用数字技术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大龄打工人面临的困难在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立法反对歧视、鼓励“大龄打工人”就业
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老年人力资本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本的开发重视不足,有就业意愿的大龄人员很难从公共就业机构中获得服务。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60岁以上人员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委托亲友介绍,占比超过50%。
就国际经验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