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6日,美团宣布一项组织架构调整,将原LBS平台下属充电宝业务部、两轮事业部、公交业务部、地图服务部调整至美团平台,相关负责人向美团平台负责人李树斌汇报,李树斌继续向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汇报。
将两轮车事业部纳入美团平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线下线上流量品牌一体化,强化美团平台。
两轮车服务属于本地生活服务链条上的一环,发展单车业务美团将进一步完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美团方面向第一财经表示,美团上半年共投放了几十万辆共享电单车。
政策松绑,有盈利空间
共享电单车骤然成为巨头角逐新战场,与政策松绑密切相关。随着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2019年4月15日落地执行,共享电单车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电动车“新国标”落地之后,政府转而开始鼓励有序的共享交通发展,给原本受到政策限制的共享电单车行业带来发展契机。此外,相较于单车业务,共享电单车具备高周转率、高客单收入以及成熟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因此盈利前景可期。
对于平台而言,电单车客单价高是一个吸引因素。青桔方面向第一财经表示,电单车具有收入高、行驶的公里数高、客单价高、丢失率低等优点。不过,电单车定点取还车的特质,对平台运维的软硬件能力要求也更高。
“电单车在3公里以内可以视为单车的消费升级,在3~5公里的通勤范围内可以视为单车的场景拓展。对于单车竞争已经成为红海的三巨头来说,升级可以提高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场景拓展也可以提高行业天花板。”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李政云告诉第一财经。
此外,在“新基建”大背景下,包括换电服务在内的两轮基础设施服务有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一个同时面向B端和C端的生意,依赖于两轮能源网络基础的搭建和完善,可以撬动更多的资源,构建更为多元稳健的商业生态。
财务模型能否“跑得通”
单纯从财务模型来看,共享电单车的确是一门跑得通的生意。李政云认为共享电单车业务模型,收入端为电单车客单价×日均单量,成本端为运营人员工资+电瓶调度物流成本+日常维护费用+单车折旧。目前核算下来每日盈亏平衡点约为4~5元,基本是1.5单的客单量。考虑到后疫情时代电单车的主要场景将会是3~5公里的中短途通勤,同等距离的其他私人交通工具的费用都远大于目前3元左右的电单车客单价,因此总体UE模型(单位经济模型)跑得通。
但理论上的财务模型成立,并不意味着实践过程中一定跑得通,共享电单车是否会重蹈单车覆辙,迈入烧钱、补贴、铺车大战,市场仍充满疑问,甚至各家布局电单车的初衷也并不相同。
李政云认为,由于哈啰自身就是共享单车企业,所以电单车业务是利润中心,对于UE模型(单位经济模型)和盈利的要求比较高;而美团、滴滴一定程度上是将共享单车作为流量入口,对盈利的要求相对偏低,更强调引流和单车业务对其他主要利润中心的协同作用。
“可触达程度和产品力,也就是投放数量和分布,是共享电单车的核心竞争壁垒。”李政云表示。不过从目前来看,三家在单车上的综合管理实力不相上下,骑行体验上的差异,也可以通过与上游供应链的协调进行改进,核心竞争力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如何通过内部协调,防止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是共享单车教训之后,行业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共享电单车不会重蹈单车覆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于电单车的管理处于包容审慎的状态,在经历共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