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四季度,瑞幸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2亿元。受此影响,瑞幸当日盘前大幅跳水,暴跌85%。
可以说,这个自曝几乎斩断了瑞幸的“幸运”,也冲击了整个中概股。由于影响恶劣,瑞幸在遭机构大幅减持的同时,亦引起了国内相关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甚至,不乏有投资人与律师指出,瑞幸被国内监管部门调查事件或将成为中国“长臂管辖”第一案。
然而,“财务造假”真的是瑞幸神话破灭的源头吗?如果将目光着眼于瑞幸生意本身,在财务造假背后,更大的深渊或许来自于瑞幸的起点——商业模式。
实际上,一直以来,瑞幸的商业模式都饱受市场争议。
在浑水发布的报告中,除在第一部分以五个确凿证据(Smoking Gun Evidence)和六个危险警告(Red Flag)对瑞幸数据进行造假分析,其在第二部分直接提出五大商业模式缺陷,认为“瑞幸的商业模式已基本崩塌”。
而且,成立至今,不论是瑞幸的运作模式、成长速度还是估值逻辑,其在“烧钱”换增长不再流行的资本市场上都是异类,瑞幸”做局”的质疑也从未间断。
“我们认为瑞幸扩张太快了。补贴后能留下多少忠实用户?因此,目前我们还看不懂瑞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曾接触过瑞幸的投资人在2018年3月对投中网表示。
有投资人曾在瑞幸上市之初对投中网称,“瑞幸的估值可以反映投资人对整个故事的预期,但瑞幸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
纵然发展至此,“画中人”依旧坚挺瑞幸模式的可持续性。
“我坚信瑞幸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是成立的,瑞幸自运营以来每年的营收都在持续增长。目前,尽管有疫情和造假风波的双重打击,瑞幸数千家门店仍在努力坚持运营,瑞幸的产品口碑很好也很有品牌韧性。”陆正耀在最新声明中反思称,其风格可能太激进,企业跑的太快,也导致很多问题,但绝不是以“概念做局”去欺骗投资人,而是真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好,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过头看,曾经,瑞幸模式似谜。
2020年初,在高调搬出无人零售这又一“新故事”后,瑞幸的“谜云”才刚刚高调见日。可终究,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瑞幸的商业逻辑即将被市场印证的那一刻,一切又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