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手持测温仪产品主要由低功耗并带有16bitADC的MCU、高精度非接触红外温度传感器、电源管理模块如DCDC和传输单元如蓝牙等组成,大部分配件均可以实现本土化,而温度传感器要依赖国外进口,目前主流产品基本采用比利时的MLX9064系列产品。
随着原材料市场需求暴增,引来了众多新入局者。这其中,暗藏着质量隐忧。
作为额温枪的核心元器件,传感器从研发到量产,周期按年计算。此外,额温枪属于医疗器械产品,还有市场准入门槛。
徐德辉表示,在国内,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司会做包括准确度等一系列的认证,正常而言,认证周期大概需要一年半,“国家在疫情期间开了绿色通道,认证时间可以压缩到两个月。但很多新冒出的传感器可能未做过任何测试,比如拿那些来路不明的芯片直接找封装厂封出来,可能外观一样,信号类似,但很难保证红外测温的精度。”
也有采用工业测温枪代替医疗产品的,但两者的设计有所区别。“体温计要考虑到电子干扰、各种变更环境要求,同时还有一系列的要求,如国内体温计要有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许可证的要求,体温计测温最小精确度是±0.2度;工业测温枪则只是作为一个便携式仪器仪表,最小精确度是±2度。如果用工业测温枪,体温37度测成35度,这样就显示不出发烧现象。”徐德辉指出。
芯海科技董事长卢国建表示,用于额温枪的主控芯片MCU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短期而言,由于大家急着用,一些地方也开了绿灯;但是长期来讲,还是要以品质为重,将来市场才会规范化发展。”
据广西当地媒体报道,在经过10天的紧张筹备后,北海市首条额温枪生产线于3月16日试产。预计产品3月底投入市场。按键组装,安装主板、显示器,焊传感模组,整机组装,恒温测试……目前,这条生产线每天可产出约5000支额温枪。
据投资方介绍,这只是该公司今年计划建成的10条额温枪生产线的其中一条。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些红外体温计厂家的扩产更积极。
“现在基本上每个地方政府都有一个自己要扶持的体温计厂,不管是出于疫情需要还是独立自主可控的需要。就像之前发生的某地抢夺外地口罩事件,大家都担心防疫物资不够。所以每个地方都在上红外体温计。”业内人士说,但是疫情过后,可能这些需求就没有了。此外,一些厂家获得的医疗器械管理机构颁发的生产资质或许可证,其实都是临时的,有效期很短。
疫情拉动上游传感器、主控芯片厂商以及中游的体温计厂家纷纷扩产,疫情退去后,会不会又造成产能过剩?有厂家亦在担忧。“虽然说我们自己也在扩产,但同样担心,疫情过后如何消化这些产能?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徐德辉说。
不过,短期而言防控疫情带来的测温设备需求还将持续上涨。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表示:“按照商业常识来判断,国内紧急需求拉动的痛点还未完全解决,比如面向中小学将来的开学还会有一波供需不平衡的痛点,待这些痛点解决以后,中国逐渐会形成测温产业的规模和产业的协调性。”
与此同时,有不少厂家也表示,已陆续接到海外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