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些城市区域被裁撤。
业务整合方面,华夏幸福取消了医疗事业部;商业事业部并入产业新城集团,变更为产业新城中心;保留酒店业务,研发业务交由新城建设集团。
业务调整与“降费增效”
这并不是近年来华夏幸福的首次裁员。2018年8月,华夏幸福曾裁撤天津事业部。当年年末,华夏幸福将小镇集团并入产业新城板块,并裁掉京南集团。这两次调整都涉及到裁员,但只是区域性调整和个别业务板块的调整,总体裁员比例不大。
而据多名受访者透露,此次裁员是“集团推动的”,涉及各个区域和主要业务模块,裁员的范围和力度都不小。一名员工表示,海外项目也有员工被裁撤。
在外界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流动性收紧,是华夏幸福进行“降费增效”的导火索。但背后可能涉及到传统业务的增长乏力,以及新业务的推进。
2017年和2018年,因环京区域楼市限购,华夏幸福出现流动性危机。2018年开始,华夏幸福引入多家合作者,共同开发环京的部分房地产项目,从而减轻资金压力。同时,华夏幸福对内采取了“降费增效”等措施。
2018年的裁员和业务整合,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
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平安共斥资180亿元,两次入股华夏幸福,并最终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同时,前华润置地执行董事吴向东携团队加盟华夏幸福,吴向东如今担任华夏幸福联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坐镇新成立的南方总部,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和新业务。
华夏幸福对新业务的推进颇有兴趣。在2018年年报中,华夏幸福首次发布了《致股东信》。文章判断,“中国房地产业正经历重大变革,趋势性机会在渐渐远去,房地产市场总量已到顶部区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未来10年甚至20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三化”特征:空间都市圈化;运营精益化;地产金融化。”
同时,华夏幸福将做出业务调整。一方面,公司“将增加商业地产及相关中高端住宅业务,如写字楼、商场等;并对康养、长租公寓等新型不动产业务保持探索”。另一方面,公司“在传统重资产模式的基础上,加速开拓轻资产模式,轻重并举。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以资产管理输出的模式,快速切入市场,并逐步探索其他市场化模式,如基金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
公司内部将此称为“三新”业务,即新模式、新领域、新地域。
2019年,华夏幸福的新业务先后在北京、武汉等城市落地。
新业务的推进,是否意味着传统业务的弱化?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认为,从此次裁员动作来看,华夏幸福的传统业务确实在进行整合,使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也符合当前房企纷纷实施“减员增效”的大势。但他同时表示,传统业务应该不会快速弱化,因为新业务的启动和成熟尚需时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业务仍将是华夏幸福的主要业绩支撑。
公告显示,2019年,华夏幸福累计签约销售额为1451.59亿元,同比下降11.21%。其中,房地产开发签约额1027.94亿元,下降20.42%;产业园区结算收入额381.31亿元,同比增长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