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口罩采购需求大量增加,一些着急复工的企业并不在意原料价格,更推高了口罩价格。“最近迎来了全国企业复工潮,国家要求企业要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如果每家企业每位职工一天用一个口罩,这就是个天文数字。”林友强说。
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国内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合计就业人口高达5.33亿人,按每人每天一只口罩计算,至少每天需要5.33亿只口罩。对比目前的日产能,口罩缺口巨大,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尴尬的“细腰”
口罩产业链相关企业产能呈现“葫芦形”,是造成熔喷布供不应求的根源之一。
山东道恩集团董事长于晓宁说,目前下游口罩厂增长快,最近一个月全国产能增长2倍左右,这是“葫芦的底端”;处在中游的熔喷布产能增长慢,受以往市场较小的结构性影响,厂商数量较少,这是“葫芦的细腰”;上游生产熔喷聚丙烯的龙头企业迅速扩产,基本能够满足下游对熔喷料的需求,这是“葫芦的上端”,以道恩集团为例,公司已经接到未来2个月的订单,熔喷料日产能从约85吨扩大到现在的约200吨。
这个尴尬的“细腰”成为制约下游扩产的“瓶颈”。
记者调查发现,熔喷布产能瓶颈背后,是生产线扩产难度大、时间长。
于晓宁等业内人士说,相比口罩生产线的投资小、技术含量不高、复制快、易操作,熔喷布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熔喷布质量直接决定口罩质量,布厂生产线投资动辄数百万元、上千万,设备制造安装都比口罩生产装置复杂得多,对厂房的要求也比较高,且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目前,国内提供熔喷布成套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厂家并不多,喷丝板、喷丝模头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仍与国外厂商有较大差距,并且进口装备的交付周期和组装时间都比较长。“模头、喷丝板的进口交付周期要四到六个月。国产模头有两个月可交付的,但是这种短时间交货的模头,做不了高端医疗产品。”黄文胜说。
长达数月的零件采购周期限制了熔喷布设备交付能力,使其难以像口罩机一样“一夜之间”向市场投放。据了解,一些销售整套熔喷布生产装置的企业正在利用库存,快速组装新生产线。但一条完整生产线的设计、加工、调试,也要两三个月左右。
浙江一家熔喷布生产设备供应商说,真正引进了熔喷布的生产线,说不定疫情带来的需求高峰早已过去。这种担忧,阻碍了不少投资者进入此领域。熔喷布市场规模本不算大,疫情一旦过去,熔喷布生产商的竞争压力将非常大。
产能待挖潜
业内人士指出,加强产业链统筹,挖掘相关企业、龙头企业潜力,最大化熔喷布产能刻不容缓。
专家认为,为解决口罩产业链上熔喷布等原料供不应求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保供稳价:
第一,推动相似技术工艺企业转产供应口罩用料。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生产工艺以纺粘为主。2018年,纺粘非织造布的产量为297.12万吨,在非织造布总产量中占比达50%,主要应用于卫生材料等领域;而熔喷工艺占比仅为0.9%,熔喷非织造布的产量为5.35万吨/年,这些熔喷布不仅用于口罩,还用于环境保护材料、服装材料、电池隔膜材料、擦拭材料等。
黄文胜说,生产汽车隔音棉、熔喷保温棉、熔喷吸油棉等材料的企业都可以转产口罩防护专用滤材,这些企业的年产能大约有15万吨。据了解,比亚迪、长安汽车、北汽、上汽等汽车厂家已在利用产业链优势,调动吸音棉配套厂家对原有熔喷布的生产线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