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成是纵向的,也就是说,我认为它们之间是有层级的(有些教育专家强调这三者是平行的)。
我认为对于某一领域的能力掌握过程,可以上述维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实践总结、感悟提升。
1. 套路要学,知识要会
每一个决定都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这有点夸大了,但基本观点是对的。
我们看似不经意或是下意识的决定,其实都是有很必然因素的。
互联网行业其实是最能体现学习价值的,因为其变化快,因为其很多都是人为设定的。
知识在这个行业无穷无尽,日新月异,所以保持学习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
产品人没有科班出身,很多都是其他职位转过来的——有UI、有编程、有编辑、有测试……这个职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杂烩,好像谁都能干似的。
事实也是这样:产品经理的区分不是0和1的关系,它更多的是零点几的关系;而就在这零点几的差异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知识的学习。
前两天在面试社交产品岗,有些比较年轻的从业者,问他什么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不知道;问他什么是用户体验五要素,他也不知道;SWOT分析法不知道,行为模型三要素不知道……
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前人花了很多精力和智力总结出来的套路,学会它们,可以帮我们提高决策效率,为决定提供判断依据。
知识是基础,是别人判断你是否是专业人士很重要的标准,产品人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性来给团队增加信心,尤其是在你的产品方案还未得到用户认可的情况下。
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自信,可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增加说服力。
产品人,尤其是初级的产品经理,尽量避免“我认为”这样的表述。
2.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丰富理论
有句话说,学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法宝。
很多知识,你不去运用,在实际场景中去感悟,很难成为你的东西,它还只是知识。
只有理论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产品人中的高手。
产品是要去实践的,是要把东西从无到有做出来的。
有一年参加机构举报的产品经理大会,会上有一位嘉宾说,最好的产品经理书应该是毛泽东思想。
当时听完大家都是一笑,其实现在想想,还是挺有道理——毛主席他老人家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手啊。
理论指导,联系实际,这是做决定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在做产品方向性决策还是在日常做交互设计时,都适用。
都说产品定位要选风口,要选高频刚需,可哪来那么多风口和高频刚需呢?
再说,每一个风口最后只剩下一两家寡头,99%选择风口的也都死掉了,这又说明什么呢?
在产品立项时,除了明确用什么方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之外,我会必然加一条:为什么由我们来做?
前天苹果的市值超过了一万亿美金,的确智能手机是个高频刚需,且是近10年来的风口,可做英语培训转到这个方向,好像并不太适合吧?
再拿一个微观的交互体验来说:我曾经和一个同事打赌,不出一年的时间,微信一定会把朋友圈的位置挪到首页位置。
因为很多人每天打开微信,为看朋友圈的次数大于聊天对话的次数。
按照交互原则,应尽量减少用户达到目标的中间操作,直接放到首页的置顶位置,甚至打开就是朋友圈动态,这多让用户省事。
可4年过去了,微信经历了很多次升级,始终没有这么干,好像也没打算这么干。
很多理论在一些交叉点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产品经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判断,甚至是改良和完善理论的实用场景。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做理论的傀儡,灵活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