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时间过得特别快,一过完春节,差不多就3月份了。圈外不少学员都说,上班第一周实在太忙了。
然后就有人问:圈圈,你创业要对外融资、对内管理,自己还要做课程、写文章、做演讲,而且圈外几十个学员群,还能经常看到你发言,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这个问题,从我过去做咨询到现在创业,就不断被人问起。所以今天就来写写时间管理,而且我立个flag:从时间管理的认知到技巧,争取只用一篇文章写清楚,以后再也不写这个话题。
先抛结论:大部分人的时间不够用,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源于几个认知误区。
误区1:高估效率的重要性、低估思维的重要性
有次同事跟我说,他工作效率很低,经常加班,但每天的to do list里还是会剩下一大堆未完成任务。我跟他说,我的工作效率更低。
他死活不信,于是我连续一周,记录了自己的时间流水。一周下来,盘点了一遍,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6.5个小时。
所谓有效工作时间,就是真正全神贯注、有产出的时间,像是上厕所、吃零食、接电话、跟同事说话、发呆、任务之间切换、被别人问问题等等,都是非有效时间。
6.5个小时有效,非常高效啊!不过,我可是一天工作12小时的人……看了这个数字,他才相信,我的效率是真的低。
实际上,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你的工作不是重复劳动,那么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浪费掉的。因为思考是讲究状态的。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说他经过反复调试,最佳的效率状态是心情处于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运动员在大赛之前都会调节自己,让自己达到比赛的最佳状态,其实普通人一样如此。
我们在思考一些困难问题的时候,需要全身心投入,而全身心投入往往是体能、情感和思维三者的配合:太饿或者太饱的时候,很难思考;生气或兴奋而无法平静的时候,很难思考;思维还停留在昨晚的电视剧情节上,仍然很难思考。
反而是一些不用思考的重复工作,恰恰有可能一直高效。
比如给客户写一份行业分析,给你一个模板,然后百度相关的信息填进去,你一天可以分析5个行业;但如果让你做得深度一些、有自己的见解,一天下来可能真没什么产出。
看起来前者更加高效,但这种看起来高效且重复的劳动,会让你的思维能力长时间停在舒适区,思维的肌肉因为缺乏锻炼而萎缩。
何况,未经思考的报告,就不会得到老板和客户的认可,继而引发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等待解决,徒增了工作量。
所以,过度关注工作效率、忽视思考效率,是我们浪费时间的原因之一。
因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会导致我们给自己分配很多任务,进而觉得时间短、任务重、需要提高效率,所以开始赶工,完全放弃了看似无用思考,一头扎进去做事。
但因为没有思考,所以做事方法有问题,事情做不完、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很多人开始寻求各种效率工具来帮助自己,以至于在工具上花费了巨大精力。
所以,把目光从“效率”上面拿开,不要纠结一天做了多少个任务,转而关注“价值”,看看自己一天的价值产出有多大,才是真正省时间的做法。
误区2:高估意志力、低估驱动力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意志力太差,浪费了很多时间。比如很多人会纠结早起问题,他们希望自己早起之后可以去锻炼、去背单词、去看书,然而却因为早上起不来,所以没有做这些事情,最终把问题归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