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硅谷的沙丘路上遇到一位这样的老人:高挑身材,瘦削面孔,紧纂的眉头,一双孔雀蓝色的小眼睛;拎着有Google标识的硕大手提包,却掩盖不住他身上那股精英气质。那么,你基本可以确定,他就是硅谷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了。
被誉为“风投业四大天王”之一的约翰·杜尔,他的传奇之处,可不止于曾有过的“10年为KPCB净赚1000亿美元”。
在硅谷,杜尔是站在Sun、谷歌、亚马逊、网景、赛门铁克、康柏、Twitter等科技公司背后的“教父”,他投资的公司中,有167家成功上市;在美国,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奥巴马,都无法忽略他提出相关科技、经济政策的意见;他推崇互联网,这观念极大影响了美国的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被KPCB(凯鹏华盈)拒之门外开始的。
英特尔的第二工作狂
1974年,风险投资这个行业,还处于“冰封期”。尽管红杉资本和KPCB都已出现,但那年获得投资的公司只有2家:花花公子集团,以及KPCB内部创业又自行投资的Tandem电脑公司。
正因如此,本该忙着投资的KPCB合伙人之一拜尔斯、NEA创始人克拉姆里克才有心情去“搭理”一个刚毕业,就想进风投行业的小伙子,也就是约翰·杜尔。他们和杜尔闲聊,劝他:“忘了风险投资这个行业吧,赶紧去找一个好公司的正经工作。”
杜尔没死心,他给KPCB的创始人帕金斯写信,要求加入KPCB。没想到,KPCB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想要加入KPCB,一定要先去科技公司工作过。于是,杜尔只好暂时放弃了加入KPCB的念头,转而申请入学哈佛读MBA,一边在英特尔兼职做起了工程师。哈佛毕业后,杜尔来到英特尔的销售部门,和当时还是COO的安迪·格鲁夫一起,为英特尔赢下大笔大笔的订单。
格鲁夫是英特尔中出了名的偏执狂,工作风格强硬,而从小是学霸的杜尔,工作起来没比格鲁夫少疯狂到哪里去: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手下的员工凌晨2点都能收到他发来的邮件;
如果打给某个团队成员的电话响了3次没接,那个成员很可能立马失业;
当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中去时,他几乎不需要休息和睡觉。
很快,杜尔成了英特尔的销售总监,格鲁夫的得力助手。
就这样,5年时间过去了。风投行业逐渐“解冻”,杜尔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KPCB,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也许已经可以担任起风险投资的工作。所以,他又和拜尔斯通了一次电话,拜尔斯告诉他,每天下午5点,自己都在斯坦福大学的操场跑步。
拜尔斯抛出橄榄枝,善于把握机会的杜尔立马就接住了这个机会。
接连着几个星期,斯坦福的操场上,都有着两人跑步的身影。聊天中,拜尔斯发现,杜尔很有“KPCB人”的影子:同时具有科技、商业知识储备,了解公司的销售、产品及市场运作。拜尔斯还四处打听,发现杜尔是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于是,相当满意地推荐他进入KPCB。
这下轮到格鲁夫“舍不得”了。不过,杜尔一直都想进入风投行业,去意已决,格鲁夫把“做投资没比做房地产销售好多少”这样的话都搬了出来,杜尔也不为所动。
短短两年,杜尔就从刚加入时只负责筛选BP的“勤杂工”,晋升成为KPCB的第五位合伙人。
不断冲刺投资顶峰
KPCB的创始人之一尤金·克莱纳曾说,如果让他重新考虑是否让杜尔加入KPCB,他不知道结果是否还是这样。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杜尔特别自信,“他太拼命、太狂热、太快就让自己陷入到一场交易中去了”。
杜尔的自信,来源于他在英特尔的工作经历。他知道科技发展的下一阶段,PC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必须迎风而上。住在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