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综艺节目变电影是电影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依照你的观察,中国电影发展到目前,出现了哪些现象?
施南生: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很特殊的时期。2012年起,六七部低成本的电影都获得了很高回报,而这批导演都不是科班出身的。从《泰囧》到《致青春》,最后的例子就是全世界都没有过的类型——《爸爸去哪儿》。
电影拍到今天已经120年,什么类型都有过,但中国诞生了真人秀电影,五天七天就拍了出来。国外的发行商也很好奇,抄下来名字,想去买来看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吧。中国最近这12年的电影发展,是全世界都没有的速度和体量,产生一些有趣的、特别的现象,12年前中国一年只有100部电影,现在每年有800部,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有那么多的资金,那么多的人口,所以发展会那么快。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长远来讲,我希望中国电影交的学费越少越好,尽快成熟起来。可能这两年市场太好,很多外国公司进来,会让这个制度的建立更快一些。全世界其他地方拍片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都差不多,中国有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我们应该去改善。
现在中国电影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中国电影自身的市场实在太大、太好了,就不够注重海外。但如果你不注重海外市场,不逐渐建立影响力,你的电影做不大的。建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毁掉却很容易,几部戏不好,海外市场的声誉就完蛋了。
日报:你1975年回香港进了TVB,后来又去了佳视、丽的等电视台的宣传部门工作,负责公司产品营销。早年的电视台经历给了你哪些经验,你怎么想到要开拓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
施南生:我是从电视台学的。以前做电视很穷,没钱,你要拍个电视剧,一定要广告商支持你才能拍。那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个故事,问营业部门同事,他们说不要。为什么不要,因为广告商是做咖啡的,我说我们可以把(剧本里的)桥段从茶改成咖啡啊。当然我们会保持一些原则。
后来做电影,拍了第一部电影《最佳拍档》很成功,破了纪录,蛮自豪的。有人说,全世界电影人都会去戛纳电影节,我们要不要去,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去了。结果到了那里,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那里有来自全世界的上千部电影,以各种宣传方式吸引你的注意,所有人都在谈电影的买卖。我就想,原来外面的市场很大,就找各种人聊天。你是泰国人,那你们泰国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哪种电影最卖钱?或者你是挪威人,挪威喜欢哪种电影?
我回香港以后就跟电影人说,我们的戏还是原来的戏,不改,但我会微调,加一点减一点东西。喜剧卖出去很难,不同地方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喜剧不太能卖到海外。于是我们把喜剧动作片里面的喜剧场面去掉一点,让它更容易卖到海外。
我不是要变全才,但至少要知道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怎么运作,每个国家有多少电影院,喜欢什么电影,有什么忌讳。比如中东,我们的电影在那里卖了很多钱,那里有很多忌讳,女人不能穿得太性感。我们有些还没开拍的电影是预售给中东国家,这是发行的最高境界,回报率很高的。电影反派写成中东某个集团,到了戛纳,买家不断地问,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设定?所以你后来会发现,香港电影的反派都是朝鲜啊、越南啊这些没有市场的国家的人。
日报:很多香港导演到内地之后迅速成为“亿元票房”导演。在2003年,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才8亿,去年已经达到300亿。
施南生:不只是“亿元票房”,现在说起来都是,啊,(这部电影)才五亿。
我以前在国外想要吸引人家从香港电影的兴趣转向内地电影,所以常常讲,你们要注意内地电
影市场。香港680万人口,每年票房8亿港元,内地有13亿人口,2003年的电影票房是8亿元人民币,怎么可能呢?电影开放政策是2002年出来的,2003年之后,票房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连我这么看好内地电影市场的人都没有想到,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得这么快。中国电影市场做到3000亿我觉得都是有可能的,就是要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