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毕福剑的视频风波,让“严厉治理工作作风”成为央视新台长上任后的首要工作。目前“毕姥爷”的节目已被暂时停播,央视表示要严肃处理,舆论场里关于此事的讨论也在持续升温。那位上传视频的“告密者”应该收到了预期效果。在评价毕福剑言论的同时,公众也应警惕,类似的告密者越多,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斥越来越多的紧张和恶意。
恶意“告密”同样需要关注
对于毕福剑在视频中的言论,外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毕福剑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不知道谨言慎行,公然散布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的言论,侮辱已故领导人,应该被严惩;另一方则认为,虽然毕福剑的言论中包含了对已故领导人“大不敬”的话语,但这毕竟是毕福剑在私人场合的言论,属于个人言论自由的范畴,用不着上纲上线。而无论是哪一方,都把主要的争议点大多放在了如何评价毕福剑的言论上。但此事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应当是未经许可而将私密场合的个人言论曝光的行为,因为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很显然,视频上传者的动机,肯定不是为了维护已故领导人的尊严。因为若没有他将视频传上网,毕福剑的言论便不会如此大范围地为人知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上传者才是那位令领袖形象受损的主攻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视频上传者就像是文革时期无孔不入的告密者,用政治正确来审视私域里的一言一行,把对方生活中的支言片语公布于众,用告密的手段,借助舆论来合力绞杀,一心想着玩残对方,这种做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恶意。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传之于网上而瞬间扩散至全世界。那么,越是在这种环境下,越见隐私之重要性,越见对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和道德的高要求。告密,根本上是对他人权利和自由的漠视,如果类似事件被广泛效仿,一直保有告密形态的幽灵不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处小心,畏首畏尾,生怕被别人告发出卖,最终社会就无任何信任和和谐可言。
为何“告密”思维当下依旧盛行
需要厘清的是,“举报”和告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举报”的内容限定在刑事范畴,即违法行为,如果某一“秘密活动”涉嫌刑事犯罪,比如走私、贩毒、贪污、盗窃,以及“密谋”实施直接危害他人生命和公共安全的暴力与恐怖,那么,将这一类的“密”向有关方面告发,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这种“告发”是正当的;而将“告密”的内容限定在认识范畴,即思想言论,以打击他人为主要目的,则是为人所不齿的。
但数十年来,我们一直用“举报”或曰“检举揭发”来掩盖甚至美化“告密”这一行为。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人们无不以这种貌似正义的“革命”作为,来划清界线,显示自己的坚定立场;而善于投机者更是用它来邀功请赏――即如鲁迅所言,以他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文革”中所谓的“反戈一击有功”盖源于此。这种让中国人民陷入恐惧和不安的告密文化,极大地破坏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信任土壤。
以“思想罪”与“言论罪”将一个人绳之以“法”,那就必然给整个社会造成一种令人人自危的恐惧。而告密又往往是用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那些道德败坏、心理阴暗的人来讲,更是一种成本最小的邀宠和晋升的途径。权衡利害得失,既然告密可以趋利避害,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思维方式,时至今日也很有市场,告密文化仍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湖北大学数计学院07级数学2班曾推行了一项“小天使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秘密同学”在暗中盯梢监督,定期写出监督报告。;还有一些学校,布控了若干所谓的“信息员”,也是专门用来监视和报告该校师生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