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坐在四季酒店接受采访,如今柳青坐在全季酒店接受记者专访。戴着柳传志之女和投行董事总经理的光环进入“草根”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柳青将这个过程形容为“一万米高空的自由落体”。
今年8月2日,柳青正式从高盛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职位离职,加入了创办不到两年的滴滴打车担任首席运营官。柳青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这个选择一是源于投资的直觉,移动互联网下出行平台崛起将是大势,中国必然将诞生出行类别的全球品牌,其次这个团队是个BAT的结合体,风格简单而直接,与其个性相符。
心态归零
进入滴滴,是柳青的第一次跳槽,在此之前她在高盛用12年的时间一路从分析师做到董事总经理。她坦言,虽然做了12年的投资,心中仍然藏着个实业的情结,这多数是来自父亲柳传志的影响。
“我和父亲的角色是对调的,父亲之前是做实业,现在在做投资,我开始做投资,现在进入实业。父亲常说,做过企业的人是非常享受的,而且他跟我说不做企业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当你家里有人跟你讲这句话的时候,你很难不去想我要不要去尝试一下。”
在她看来,从前做投资,是“骑在马上找业务”,追到项目后投资,然后按时参加董事会,如今做实业就像农耕,自己亲自种一块玉米地,要浇水、施肥、杀虫,扎根在地上。
在高盛的训练,教会了柳青以“拟人化”的角度来判断行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的定位看国家,现在全球第一大的企业是美国,第二大的企业是中国,美国的基数好一些,中国的基数弱一点,但是中国有很多新兴的子业务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是最有希望超越美国的一个动力,因为移动互联网需要有大的用户群才能做得起来。”
她非常看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在“衣食住行”当中,“行”的问题一直都没有通过移动互联网解决好,因为地域的局限性没有诞生出一家全国甚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而这正是滴滴打车等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所在。
柳传志并不担心柳青对职业的判断,他疑问的,倒是柳青要如何从崇尚精英文化的投资银行,进入接地气的O 2O创业企业。
一两年内不打算上市
柳青对自己在滴滴的价值定位是看“战略怎么做”与“短板在哪里”,扫清盲点。其管理的业务包括专车、市场、人力、业务拓展等,而C E O程维则负责出租车业务。
2010年,柳青的前东家就曾经投资过一支当时小而美的出行企业U ber。而眼下,Uber已经成为美国风头最劲的出行用车公司,尽管年收入仍不到2亿美元,但估值已经高达180亿美元,一年内增长3倍,获得超过15亿美元的融资。
不过,柳青强调:“Uber不是我们的目标。美国是人少地多,中国是人多地少,所以在出行领域,中国的需求比美国要‘刚’很多。U ber的订单量只是滴滴的几分之一而已,但已经是一个这么大的公司了,滴滴是很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全球性企业的。”
对于滴滴未来五年的发展,柳青认为将涉及“移动出行平台”的延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以出租车为切入点,让用户了解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二是借此寻找其他用车需求,如高端商务车,开拓专车服务;三是满足基层用户的需求,例如有些人觉得出租车好贵,他们就需要拼车,如果还有人觉得这个也贵怎么办,我们可以开智能交通,智能交通就是定制大巴的概念,再往下走还有汽车共享。“你家的车一天只用一个小时时间,其他23小时是空置的,你要交停车费,又要交保养费等,滴滴要做的就是高效地把这些闲置汽车资源调动起来,无限延伸他们的价值。”
如今,这家刚刚两岁的公司正在快速地膨胀之中,告别了腾讯支持下的补贴战,处在中国最烧钱的行业中,滴滴有考虑过盈利和上市吗?
“我们一路在烧钱,一路在融资,移动互联网如果想打造一个很大的企业,就必须要很高效地运用资本,资本里面最快的途径可能就是上市,短期一两年内可能没有上市的时间表,但是长期肯定会考虑这条路。”柳青告诉记者。
柳青提出,移动互联网目前还是讲求用户和免费。“比如我现在开个餐馆,盈利了而且赚得很好,但是有盈利并不代表有增长。盈利和增长之间必须有个平衡。现在更多的是争取有用户的增长,增长出来的用户我们最终的需求是他们能够留在这个平台上,成为我们真正的用户。未来的盈利方式其实非常多,当我们成为非常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的一个企业,我知道你从哪来到哪去,流连于哪些地方,有了这些方式以后盈利就不再是问题。”
(原标题:滴滴柳青:不做中国版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