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按:本文可能放进《制度的选择》第六章《宏观调控与货币制度》作为其中一节。全四卷的《经济解释》还有两章就写完了,实在累,要改变写法:与其按计划把题材顺序写,改为哪个题材思想先成熟就先写那个,出书时再排列,修改。)
「Supply」一词我译「供应」,内地译「供给」,二者一样。本节题中的「供给学派」是西方「supply-side economics」的中译,依内地的,但其他地方我还是惯用「供应」。
供给学派的起源
现代的供给学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主角是年轻的拉弗(Art Laffer)。此子提出一条拉弗曲线(Laffer Curve)而知名天下。当年拉弗和我一起在芝加哥大学共事,他在商学院,我在经济系。我喜欢拉弗,可能因为他是我的乒乓球手下败将(一笑)。说真的,不容易在酒会上遇到一位比拉弗更健谈、更能令宾客感到舒畅的人。他成为供给学派的主角时我已经离开芝大了。是他始创该学派吗?那又不是。拉弗当时追随今天常到中国的蒙代尔。说蒙代尔是近代的供给学派的掌门人可能对,但蒙兄的政策建议有时走凯恩斯的路——不要忘记此君是萨缪尔森的首席弟子。凯恩斯学派与供给学派各走一端,不两立。说到那条拉弗曲线——即是政府的税率升到某一点总税收会下降——却又是芝大一九四六年谢世的Henry Simons首先提出。
究竟谁是供给学派的开山鼻祖呢?我认为是萨伊(Jean-Baptiste Say, 1767-1832)。此君一八○三年提出足以历久传世的萨伊定律(Say’s Law)。这定律说:供应创造自己的需求。不是浅学问,因为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我有一位朋友为之写了一整本书。若干年前,无意间我自己创立了萨伊定律的最浅版本,当时不知道,但今天愈想愈对,因此我也有条件封自己为今天供给学派的掌门人(一笑)。但那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了。
五常何来曲线了?
话说不久前太太在英文网页上看到一词:Steven Cheung’s Demand Curve(张五常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怎么会是我发明的呢?细查之下,原来多年前我写过一篇不打算发表的文稿,传了开去,被引进几本书内,都说是我的发明,其中一本把画出来的需求曲线加上我的名字。在《科学说需求》的《前言》中我有如下的回忆:
「一九七一年的一个晚上,午夜思回,忍不住爬起床来,走到书桌前坐下,在稿纸上用英语写呀写的,写了几个小时。跟着交给女秘书。隔行打字二十多页。我为这文稿起了一个名目:《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当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职,文稿给几位专于价格理论的同事看。他们读后哗然,不约而同地说:『是那样简单的理论,为什么书本从来不是那样说?』书本怎样说是书本的事,要是我同意书本说的,用不着在午夜起来动笔了。历久以来,书本说的市场供求关系及那所谓均衡点的市价,是以十九世纪经济学大师马歇尔的『剪刀』理论为依归。作学生时我老是不明白那『剪刀』是受到什么压力而在『剪』什么,后来为人师表,教学生时自己还是不明白,胡乱地说一下,到后来要自己另寻分析。
「回头说上文提到的文稿,华大一位同事把它谱入他写的课本中,说明是我的发明。……」
该文稿我假设甲、乙二人,两种物品,物品之量皆固定,没有生产活动的考虑。我指出无论甲乙二人拥有的物品组合为何,相对价格变动甲购入时乙会供应,或乙购入时甲会供应,甲乙二人各自的需求曲线可以因为价格之变而变作供应曲线,而任何一位的供应曲线也就是他自己的需求曲线。均衡点是甲的边际用值等于价等于乙的边际用值,达到帕累托至善点,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