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信息较多,呈现散乱。是微博目前的主要缺陷。
由于信息流按时间排序,且每个账号发微博数量不限制。导致每个账号都有不断发出新微博、以抢占读者浏览头屏的动力。
于是大部分账号都有要维持一定的频率发布新微博的心理压力。比如每天10条。类似于传统媒体的“填版面”,甚至不惜编造新闻。
峰哥的体验是,一条新微博大部分转播是发生在1小时内。随时间很快衰减。这表示当一条微博出现在读者信息流的下端时,受到的注意力是较快降低的。大部分账号有“抢头版”的压力。
有微博做了两个措施来应对,但没有显著效果。
一个是智能排序。靠机器把好内容推送到读者的首屏。但推送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一个是用微吧。用论坛的形式把好内容沉淀下来。但问题是微吧等是独立于微博信息流的另一个信息流,而读者缺乏从微博信息流跳到微吧信息流的动力。因为好内容会有不断转播,用户不会漏掉。且每次打开微博信息流都会看到新内容。
上面是从呈现方式来看原因。下面再从激励机制来看原因。
微博大部分资源,包括推广位和默认粉丝,都给了大V。但大V并非持续创造好内容的主要群体。你不能期望姚晨的长吁短叹或者浅薄鸡汤能接连打动人,也不能指望周鸿祎每周都能掀起战争。
能持续制造好内容的社会和行业的中坚却得不到微博的资源。也得不到包括收入在内的利益。他们的潜力被压制了。
就算现在要重新振作这部分人也难。用户的收听人数和信息量都到极限。要解除旧收听和开始新收听,门槛都挺高。
接下来微博的重要任务是商业化。广告的引入将不可避免的对用户造成骚扰。
最后,由于微博的高扩散性,敏感信息被屏蔽。这也降低作为一个媒体的吸引力。
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则和产品形态正好对治了微博的缺陷。
微信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发1-3条信息。这直接从源头掐断账号多发信息抢头版的压力和可能。每个账号必须精挑细选,确保最优质内容。
于是微信账号的比拼关键是质而不是量。这就给行业和社会的中坚个体以机会脱颖而出。每天原创一两条好内容,而不是海量堆砌,是微信这个信息通道的最优模式。个人与机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这有助于确保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微信认证账号每天可发4条内容,但最近改为3条。足见微信对于信息泛滥以及内容质量的重视。
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跟微信朋友的交流信息一样出现在主界面。这有两个结果。
第一,信息的到达率几乎是100%。紧接着有第二,当这个信息对用户不再是必须而是可有可无,就会被当做骚扰,用户很可能取消收听。
这就导致每个账号要更精准的为其瞄准的一类听众服务。又加强了中坚力量的优势,以及小众账号的生存空间。
微信里对信息的转发只能发生在自己的小范围的朋友圈内,而不能转发给大范围的公众账号的听众。这极大降低了信息的扩散宽度。但带来一个好处:给了敏感信息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
微博里大号互转能让一个消息迅速渗透全网。在微信里这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名人之间的互动协作也几乎不存在。这是个缺点,却也是优点:减少名利场的做作,增加了实在氛围。
但也不能忽略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能带来的扩散力度。对于顶级事件和极有价值的内容,微信也有迅速渗透全网的能力。比如前日一篇净空法师讲女人如何旺夫的文章。朋友圈里转发率极高。
且朋友圈的转发更真实。转给几个朋友看,相比于跟转给一群粉丝看,心态不同。
微信公众平台跟微博是此消彼长,而非你死我活。微信能对治微博的一些缺陷,但也无法具有微博的天然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可能更像小会所,微博更像大集市。对于社会和行业的中坚力量,比如我等个人媒体,微信的性价比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