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索尼、雅虎、惠普,以及刚倒下的柯达,这些曾经让业界仰视的大公司,究竟得的是什么病?
索尼能否在新任掌门人的带领下东山再起仍然是个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曾经的王者正在逐渐沦为平庸。
这个春天并没有让老迈的索尼感受到一丝暖意。
连续四年亏损,索尼又一次尝试着从内部成本上寻找脱离窘境的办法。据财报显示,受电视业务低迷等因素影响,索尼2011财年预计出现27亿美元净亏损,电视部门更是连续8年出现赤字。迫于压力,索尼随即宣布将通过重新整合中小型液晶业务和化学业务部门削减大约5000人,此外还将在国内外各个公司裁员5000人,进而实现本年度裁员1万人的计划,相当于索尼员工总数的6%!
索尼帝国的江河日下,让众多拥趸扼腕,那些曾经风靡全球的索尼产品现今依然拥有众多的粉丝——WALKMEN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儿,PSP更是许多家庭的必备娱乐产品,索尼手机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不逊色于苹果……但这一切,似乎都无法减缓索尼陷入泥淖的速度。
成本不是替罪羊
在大规模裁员问题上,成本从来都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所谓战略需要,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就在索尼宣布裁员前不到一周,难兄难弟雅虎已经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其在裁员声明中直言,裁撤掉2000名员工(相当于雅虎1.4万员工总数的14%),每年将为公司节省约3.75亿美元的费用。
但成本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索尼问题的替罪羊——企业经营应当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如果本末倒置,企业必将陷入内忧外患的恶性循环之中。人员裁撤给索尼这样的大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每年财报上的“非经营性收益”提升这样简单的几亿美元,更是对市场机会把握能力的逐渐衰退、企业名誉的损害以及创新力的逐步丧失。相较之下,裁员节约的成本,远不足为这些损害埋单。
像索尼这样的曾经王者,在市场复苏的时候逆潮流而动,伤筋动骨的大规模裁员,只能说明,企业出了问题。
不要忘记,屹立百年的黄色巨人柯达,在长达十余年、不间歇地“裁员减负战略”之后,已经走上了破产保护的不归路。
创新乏力症
早在5年前“绩效主义害死了索尼”的说法就已经成为共识,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逐渐丧失,正不可避免地让索尼这艘巨舰在暗礁区抛锚候险。索尼能否在新任掌门人的带领下东山再起仍然只是个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曾经的王者正在逐渐沦为平庸。
创新乏力,被认为是“巨人症”中最有杀伤力的病况。许多企业在拥有了一次成功之后,习惯性地认为用户粘度会为自己带来百年的辉煌。可以回想一下,曾经叱咤风云的雅虎,对于中国用户,除了近一两年来被扯进与马云的资本官司,还有谁提及这个名字?它哪里还能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竞争的夹缝中寻找到一点生存的空间?
索尼有成功的PSP与WALKMEN,雅虎有成功的邮箱与新闻,柯达有成功的胶片,现在,这些成功的前面,都需要加上同一个定语:“曾经的”。但显然企业的基业长青,不能只寄希望于市场的历史。在竞争提速、不创新就死亡的今天、尤其当这些企业面对的是最直接、反应灵敏度最高的直接消费者时,没有创新产品的出现,要实现基业长青,谈何容易!
对于现在的索尼,裁员可谓饮鸩止渴——大量人才的流失,会让企业的创造力逐渐消耗殆尽。而惟有从根本上开发与创新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才是市场中成功者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