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跨国公司多为男士“统治”天下,柯爱伦一个“弱女子”却领导着一个200余年的老企业。
作为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柯爱伦一如既往地参加了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还带来了她的主旨演讲。在会议间隙,柯爱伦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
中国经济时报:美国经济增长依然缓慢,欧洲债务危机仍没有彻底摆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杜邦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如何预判全球经济形势,也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论?
柯爱伦: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按照不同的行业去看它的发展状况,比如说汽车工业、农业或者是其他一些产业的表现是不同的。杜邦根据不同产业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我们的策略。
欧元区的经济形势确实让人感到焦虑,南欧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但北欧的情况稍好一些。不过,即使在欧洲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的情况也一样,中国今年调低GDP的预期值,为7.5%,这对中国来讲是放慢的速度,但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增速仍是比较高的国家。
因此,杜邦需要针对性地看待不同产业的发展,认识每一个产业在各自地区的状况和区分点,以此来制定我们相应的计划。2012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是我们仍看好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目前提倡经济的内外需均衡发展,其实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具体表现,杜邦对中国同行有什么建议?
柯爱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产阶级的壮大以及消费者的进一步成熟,这是中国经济向好的保证。以前,中国经济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现在倡导内需拉动。这样,市场会要求各个产业关注当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比如说光伏产业,以前光伏产品在中国主要是用来出口,现在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样会给国内的光伏产业和生物能源带来发展空间,促使中国企业更加关注国内消费需求,并引导其商业用途的开发和应用,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现在需要的是让这些产业能够更好地看到城市化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机会,并从中获益,这样中国经济就能保持好的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欧美日等国家一直对中国的高新技术转让持保守态度,杜邦是如何认识该问题的,杜邦有更开放和开明的态度吗?
柯爱伦:杜邦在中国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我们通过研发中心的架构跟国内的客户进行本地化合作,这些产业包括光伏、农业、汽车等产业。
说到科技研发就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杜邦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内一些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看到我们的一些客户也非常关心自己的研发创新活动。
杜邦公司在中国与政府进行着紧密的合作,在一些地方以及国家层面一起开展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也有非常好的成功案例,我们通过政府的帮助打击了一些假的农药生产企业。我发现,中国社会包括政府理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中国经济时报:奥巴马政府自从提倡美国制造以后,一些在华的美国公司纷纷回流,包括减少在中国的投资,杜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杜邦会有相同的考虑吗?
柯爱伦:杜邦是一家科学公司,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在于研发。杜邦在全球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不仅仅是为了廉价劳动力。杜邦在美国、中国都有一些新的就业机会的增加,这种劳动力的机会不是美国或者中国,是美国和中国或者与世界的考虑,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合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