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再一次涨薪,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热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富士康此次涨薪之举,却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不少报道将其涨薪举动与之前外界对苹果和富士康的批评联系起来,认为其涨薪举动,虽然惠及员工,但并非完全主动的行为,而是应对外界压力的缓解之策。
年初,《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再次将苹果和富士康拖入舆论漩涡。报道中揭露了富士康在劳工待遇方面的诸多问题,譬如使用童工、超负荷工作、缺乏人文关怀,并引发工人自杀和重大伤亡事故等。
对于富士康来说,这些指责已属旧闻。让事件得以持续发酵的是,此次矛头直指目前全球正炙手可热的明星科技公司——苹果。海外媒体及民众指责苹果作为产业链上游公司,对其供应链底端的流水线员工未尽到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纵容“血汗工厂”存在。
苹果的股价在本月14日恰好突破500美元,创历史新高,市值超过谷歌、微软的市值总和。苹果的如日中天与其下游代工厂的声名狼藉,形成鲜明对比,刺痛公众神经。
据美国媒体报道,现已引发了超过25万名苹果消费者签名请愿,要求苹果制定相关的工人保护战略以改善劳工环境,苹果位于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悉尼等地的专卖店迎来了大批抗议者。
苹果与富士康面对汹涌舆情,皆抛出了应对之策。2月14日,苹果邀请第三方机构——公平劳工协会(FLA)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供应商展开特殊的志愿性督查(调查报告尚未公布)。鸿海精密则在2月17日宣布,全线上调中国大陆流水生产线工人基本工资,涨幅为16%~25%,升至每月1800元至2500元。虽然富士康声称此次加薪与外界舆论压力无关,而是早已计划的举措,但“巧合”的时间关系,让外界难免如此猜测。
公平地看,苹果和富士康的应对或许属于“被动性”的无奈之举,但依然是苹果重新审视供应链状况以及试图让其变得更被公众接受的开局。富士康大幅调高薪酬亦切切实实为底层员工带来了福利,以及获得经济层面上的劳动尊重。
但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富士康问题老生常谈,由来已久,为何始终无法逃脱被口诛笔伐的命运?而苹果与下游产业链之间的畸形关系,该如何处理?
此次苹果与富士康的“让步”,与新一轮舆论倒逼应有直接关系。社会舆论对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权益的日益关注,以及新生代工人对自身生存环境改善的愿望,都使得富士康模式岌岌可危。而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在和“最大雇主”的博弈中,始终未能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低于5%的苹果代工利润、对员工苛刻的保密要求、恶劣的生产环境等。
从企业的盈利性目的来看,富士康若寄希望于产业链顶层的企业给予人道主义“施舍”是不切实际的。富士康急需自己去完成应尽的企业责任。一方面,利用配套完善的代工产业群和精湛的技术工人,从苹果方面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以改善工人境遇,而不是唯命是从。另一方面,积极谋求企业升级转型,逐步挺进产业链上游降低代工收入比重——依靠低廉劳动力获益的模式终究会日渐式微。
其外,富士康的舆情应对始终缺乏主动性。在2010年的连环跳楼事件中,其应对的迟缓和缺乏透明,导致媒体连番炒作,让事件形成“示范效应”,最终以13条生命的逝去而终结。此次由《纽约时报》引发的海外质疑潮中,亦在苹果表态后跟进涨薪对策,其易被理解为苹果一手推动的结果,富士康被动执行。
富士康的被动境地,还表现在其信息透明度上。受制于代工雇主保密性协议的桎梏,以及掺杂着世界500强公司的傲慢,富士康在对其生产环境的细节调查和审计结果等方面都处于隐蔽状态。公众或许会问,既然此次公平劳工协会可以跨境进行调查,那为何富士康不早做自我审查并公布信息?既然早有加薪
计划,为何不早点披露?这对春节之后招募员工都是有帮助的。
作为一个解决百万人口就业问题的商业帝国,褒奖和质疑都理所当然,富士康一次次成为负面舆论焦点,值得公司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