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终于向英法两国祭出“断供石油”这一武器。据外媒透露,“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翻番!”从字面上理解,中国看似“获益匪浅”,但事实上,中国此举只是在国际油价处于数月高位时恢复以往的原油进口,无论如何都难体会到中国赚到了什么。不过需要指出,中国的确可以从伊朗断油事件中真正获利,只要决策层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和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
据伊朗《德黑兰时报》18日报道,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达成协议,将对华石油出口提高至每日50万桶。倘若这一新闻属实,且没有一些特殊背景,很容易做出这样的理解:伊朗断供欧盟国家原油,转而大幅提高对中国的原油供给水平。
但偏偏,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石油贸易就存在着特殊的背景。自年初开始,中国企业因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就石油款支付条件等存在的分歧,已经大幅减少了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据统计,中国企业1月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同比减少了50%。
而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从伊朗的原油日均进口量约为55万桶,且目前已经削减了近一半。这就意味着,即便伊朗媒体报道属实,中国此举亦只是恢复此前的原油进口量,且在国际原油价格升至9个月以来新高的背景下。这样一笔交易,很难从商业角度体会到获益匪浅的含义。
然而,从伊朗切断英法两国石油供应事件当中,中国依然能够真正获利。当然,前提是决策层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和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
从战略层面上讲,中国的确需要提高石油进口量,并将此转化为战略储备资源。据国内学者估算,如果中东战事爆发,伊朗对全世界的石油运输搞制裁,美国可以坚持420天,欧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加之中国高速且粗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石油需求较大,因此战略石油储备能力极其有限。据悉,算上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一期工程的十几天进口量(1400万吨),再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当前仅具备30多天进口量的储备能力。
当然,一味地扩大石油进口量而不计成本,也并非可取之道。分析认为,伊朗若采取扩大亚洲市场的手段来填补欧洲断油空白,可能降价10-15%。而潜在的伊朗地缘政治风险,却可能推升国际原油价格冲击150美元大关,这就意味着10-15%的降价幅度远未达到中国可以接受的成交价格水平,因此,中国需要在中伊石油贸易谈判中施展些许外交技巧,压低油价或谈成其他支付优惠条件,而不能仅仅将此看成一桩简单的商贸谈判。
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并不仅仅适用于与伊朗的商贸谈判当中。在伊朗核危机中,中国亦需要以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手段介入其中,将伊核问题与欧债问题、全球经济衰退等问题进行巧妙捆绑,展现大国战略智慧,并逐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之中的话语权。因为一旦伊核危机骤然升级,甚至战事引爆,国际油价上行之门将大开,且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石油生命线也将遭遇严峻威胁。更重要的是,在伊朗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势必将掉转枪头,直指朝鲜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