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些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制造商正在不断加大力度伪造印度达布尔公司和印度烟草公司等消费品巨头生产的受欢迎的印度产品。中国制造商生产的此类伪造品贴有“印度制造”的标签,并向全球各地供应,其主要供应目的地是印度和非洲国家。这不仅损害了品牌的正统性,每年还给印度造成高达50亿美元的损失。
印度消费税和海关中央委员会主席戈尔说,中国制造商“给这些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失。伪造品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其供应价格也非常低。”另外,中国制造商还生产了大量伪造的诺基亚、阿迪达斯、锐步和妮维雅等国际大型品牌的产品,并向印度及世界其他地区供应。
看到这样的消息,不禁让我们痛心。其实,中国制造商伪造别人的品牌,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已不是第一次。前两年,媒体曝光的中国一些医药制造商生产的冒牌假药销往非洲,比如卖给尼日利亚的抗疟疾药物,明明是中国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在产品包装上却印着其他国家的商标。此次被发现后,受到许多国家的批评。
中国制造商在国际市场前赴后继的伪造行为,其造假手段并无太大的技术含量,甚至只是起了个别国的品牌名字,却能轻易坑害消费者。出现这些情况,说明近几年中国制造商都太浮躁了,造假也好,还是伪造也好,似乎钱太好赚了,只要是假冒产品,就是名牌商品,就能换到美元,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会有人愿意用美元来买,所以是看似无比兴盛的贸易本身害死了他们自己。
但是,制造商们伪造别人的品牌,以假乱真,一方面影响了中国人的声誉,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制造”蒙羞。所以,今天的结局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制造屡屡受挫,质疑的声音甚至超过了当年赞誉的声音。一些国家虽然对中国制造挑三拣四,说东道西,让中国制造没有了出路,但我们更看不起一些中国制造商,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断送了自己的出路。
与中国制造商不同的是,许多国外制造商却立足于打造自主研发的品牌。就在中国制造商摸仿、甚至伪造别人品牌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却在悄悄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转化和升级。美国目前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加工的产品,其品牌和设计都是美国人的。
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都是美国的汽车品牌,而转移到中国的只是生产基地,企业真正的“大脑”还在美国。中国汽车业虽然在慢慢替代美国汽车业,但是替代不能仅仅指我们比他们多生产了多少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牌汽车。
因此,如何让消费者对“中国制造”重拾信心,消除消费者心目中中国制造商伪造的印象很重要。目前,印度官方或业界固然对中国制造商伪造“印度制造”的渲染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消除消费者顾虑是中国制造商的职责。这方面,中国制造商应借鉴美国制造商在创造品牌、运用品牌方面的成功做法。
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尽管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但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商不能总是伪造别人的品牌,走低端市场,这样的结果,只有屈成食物链的最下端,即卖不到好价钱,又被别人指责。
中国制造商应努力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创造“中国品牌”。
事实上,一些中国制造商的双眼已被浮躁的商业行为所蒙蔽,以至于让他们在醉心于赚取美元的同时,完全忘记了真正的商业游戏规则——创造、生产自己的品牌,而是伪造、假冒别人的品牌。伪造别人的品牌比自己创造品牌,更容易就能挣到的钱,那么,谁又会去创新、创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