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方舟子昨天晚间在微博上对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副教授的经历提出质疑。方舟子表示,李开复在自传中称自己是“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但那段时间简历上显示的身份对应的却是“博士后”而非副教授。李开复随后回应,表示否认。
方舟子微博质疑后,李开复微博回应称,自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在导师的挽留下先做了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然后转换成Assistant Professor,并提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官网的资料作证明。
之后,李开复数次回复,他说“我在卡内基梅隆是Assistant Professor,此职位有资格做博士生导师和研究带头人,翻译为“助理教授”会被误解成助教,忽视博导职能;但是翻译成“副教授”可能和已有tenure的Associate Professor混淆。所以在自传中决定用“副教授”,但注明assistant professor,就是tenure-track,但是尚未得tenure。”
方舟子则反问:“能从non-tenure-track的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跳到tenure-track的Assist. Prof.,是比较少见的。是1990年你离开学校前夕改的职称?你贴的这个网页只是你多年后回校的报道,报道者不会去核对当时的职称,似乎不能作为证据。”
李开复引用卡内基梅隆大学官方网站做出说明:“1998年,李开复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接受了assistant professor的职位。”
方舟子继续追问:“李开复在google时的英文介绍:‘From 1988 to 1990, 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显然是错的,因为至少在1990年之前他还是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李开复出示的Carnegie Mellon大学网站对他的报道可能是根据其介绍,不足为凭,我想看到他转为AP的原始证据。”
李开复还用“博导教授图灵奖得主Raj Reddy的邮件”证明其职称:“(1)毕业后通常只能任博士后,因为你的卓越论文和能力破格直接授予教职;(2)做assistant professor需要学校批准,所以你先做了很短一段时间RCS;(3)无论是RCS还是assistant professor,这两年多时间的工作都可计入的tenure-track。”
李开复表示:“我的毕业论文共发了两篇期刊文章,都是1988年撰写,但是因为期刊审批流程,1990年才发布。当时的自我介绍应该是1988年写的(当时尚未转成assistant professor)。另外,在CMU网站多次都提到我1988-1990是assistant professor,因为我的RCS是破格计入assistant professor tenure track”
方舟子继续质疑:“不管怎样,李开复自传说他1988年26岁留校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肯定是错的,因为他留校时的职称是非教职的“研究计算机科学家”。即使他在1990年离校前夕真的转成了属于教职的助理教授(他译成副教授),也已28岁,工科领域不到28岁就当助理教授的人多得是,他怎么可能还是该校最年轻的助理教授?”
方舟子认为:“一个人22岁左右本科毕业,美国直博5年左右,27岁左右博士毕业,非生物学领域许多新科博士可以不做博士后就直接当助理教授。即便李开复在28岁时转换职称轨道成功,由“研究计算机科学家”改成助理教授(他译作副教授),也不算早,怎么可能是全校最年轻的教授?难道他把全校教授的年龄都查了一遍?”
李开复表示:“我21岁大学毕业,博士4.5年读完是系里面的最快记录,破格直升教职。当时副校长告知:这是最年轻的记录。”
李开复还表示,“因为中美职称不对称,我通常直接用英文职称。但写自传时,合作者范海涛翻译为副教授,因为我是tenure-track,可以带博士生导师,并可做研究带头人。为了避免误会,英文注明了assistantprofessor,并注明尚未得到tenureassociateprofessor。这点范海涛2009年就撰文解释。”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