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暗淡的就业前景定会让中国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父母们三思只注重文凭的做法,还会让他们调整期望值。
在中国,一纸大学文凭曾经是迅速成功的入场券,彼时高等教育在这个国家稀少而珍贵。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像中国的许多事情———从出口鞋子到建造高铁———一样,高等教育出现“大跃进”。今夏,700多万名学生将从这个国家的大学毕业,与10年前相比,是令人惊讶的5倍增长。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2009年有5万新博士。此外还有127万名中国学生留学国外,是全球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仅去年一年就有28.5万人赴海外求学,比2009年增长24%。如此壮观的人才增长已令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变得愈发困难。同时,这也引发了有关教育质量的质疑,学位授予变得轻而易举甚至被颁发给那些不合格的人。
在这种追寻更多正规教育的热潮中,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中国,成功所需要的不仅是学术资格。人际关系、政治敏锐、社会技能、个性特征以及努力奋斗,这些更重要———中国的新一代必须从校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父母们仍乐此不疲地将辛苦积攒下的钱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认为更多文凭能换来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我个人就知道不少例子。梁明伟(音)的父亲就把儿子的人生规划得很好:在中国读完本科,再去美国读两年硕士,他父亲会支付全部7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然后梁会回北京娶妻、生俩孩子———可留给父母照顾,若他想在其他城市发展事业。梁苦笑着说父亲想让他先把(教育)基础打好。梁最终选择了在香港读一年制硕士,因为他觉得美国的费用太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在全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父母。梁父通过巨大努力获得了职业文凭,凭此跻身于一家国营石化公司的管理层。他的一些同辈因为有外国文凭混得更好。然而时代已经变了,归国者的巨大人数正令其文凭贬值。他们如今拥有的东西已不像10年前那么特殊,更没20年前那么值钱。就像中国人调侃的,“海龟”变成“海带”了。大学毕业生曾经认为(文凭)会自动让他们在跨国公司得到好薪水的职位,如今没门了。
对那些拿本土文凭的人来说,日子就更难过。据调查,2008年30%多毕业生没找到工作,就业者的平均起薪约为1500元。大多数人想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东部和南部的大城市工作,这些地方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昂。其实,在中国中西部有很多机会,但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中国的年轻人将不得不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多数人作为家中独子被骄纵惯了。他们在离开学校后第一次尝到了现实生活的滋味:许多次求职被拒,正面临着只能在小公司就职,薪水低且工作时间长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