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层次越往上升,相同点就越多。我在学习和实践PMBOK之余,也在了解一些“国学”的知识。
偶尔,我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某日清晨,孔子的学生——子贡,正在孔子学院门口打扫卫生。来了一个人,说是要向圣人门徒请教一个问题:一年到底分为“几季”?
子贡曰:四季。
那来人:不对,明明是只有三季嘛!
两个人就此争执不下,并打赌——输方给赢方磕三个头。此时,惊动了孔子,出门来看,问明缘由。
孔夫子坚定地说道:一年是只有三季。并且令子贡“认赌服输”。
那来人乘兴而去。子贡很郁闷地问道:老师,一年到底是几季?
孔子曰:四季呀。
顿时,子贡满头黑线,诧异地看着老师。
孔子又说道:你没看见,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其实,他就是一个蚱蜢,他的人生就只有三季,春生,夏长,秋亡。没有冬季。
你们俩要是继续争论下去,三天三夜也没有结论。
听了这个故事,我首先就想起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三季人”,那些曾经的“冲突”。
在职业生涯中,我本人主要经历过两类项目:土建类,IT服务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诸如:旅行,聚会、培训、租房、买房、装修、谈恋爱,等等众多类型的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我们遇到“三季项目干系人(stakeholder)”的概率应该是比较大的。至少,我是遇到了不少。
这些三季人,如果不是重要的项目干系人,例如:候选供应商,备选的团队成员,以及孔子故事中的“路人甲”;当然是最好的情况。
但是,根据“墨菲原则”,他们很有可能成为重要的项目干系人,例如:客户,发起人(Sponsor),企业的高层,或者项目唯一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了。
通过这个国学故事,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感悟到了几点。
一、心态。
人生应该学会“豁达”,要有宽广的心胸。在任何情况下,永远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个世界上,不讲理的人还是蛮多的。多想想这个故事,多想想他们是“三季人”,我们就不会动了“嗔念”。
懂得这个道理,至少,我们可以多活十年。
我曾经带过一个IT项目团队,里面有个“八零后”的年轻人(现在看来,八零后早已不再年轻了)。
这个年轻人,一方面很敏感,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害怕得到否定和批评。另一方面,又不敢主动承担责任,畏惧学习新知识。而出了问题以后,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倒是尽显聪明才智,并且驾轻就熟;属于“总有理”。
他的项目工作绩效很差,由他负责的WBS,其SPI和CPI都很低。而更加不幸的是,他是我不可不选择的项目人力资源。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他引发的项目团队之间的“冲突”很多。在解决冲突的时候,我采取的方法——前期是“撤退”、“容让”,到了后期则更多的是“强迫”,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
后来,在一个重点项目上,他造成了重大的工作事故,面对此事故,他的态度依然故我。当时,我为此很气愤。而且,这股“戾气”一直藏匿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听到了这个的故事后,我忽然觉得释怀,首先想到了他是个“三季人”。我没有必要为此而耿耿。紧接着,我又调整自己的“积极联想”——我能够从这件事情上学习到什么东西?我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
二、回避胜于解决。
就像“风险管理”知识领域中所描述的。
在进行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去做到“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避免——“三季人”成为我们重要的项目干系人。
三、沟通和尊重。
关于孔子的这个故事,我们其实可以想到很多。
“三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站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