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本核辐射一直让全球生活在核阴影之下,放射性蔬菜,污染、达标等充斥着在大家身边。而最近,一剂定心剂打来:海洋可稀释核污水。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质量指导书》规定了饮用水监测的基本流程。先需要进行总体放射性活度测试,假如水样的放射性活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指导值(α射线>0.5Bq/L, β射线>1Bq/L),则需进一步确定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到底是什么。
然后,把测得的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按照一定的转换关系换算成有效剂量(就是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西弗Sv),再根据一般人每年平均摄入的饮水量(升每年,L/y),换算成年有效剂量(毫西弗每年,mSv/y)。这时就可以按照年有效剂量的安全值来比对了。另外一方面,假如我们已知安全的年有效剂量,也可以反推出每年的极限摄入值。
日本规定的放射性污水的排放标准为40Bq/L,而统计说明当人体吸收100mSv的辐射剂量时癌症发病率开始有所提升,那么相当于需要摄入多少超标100倍(既4000 Bq/L)的污水才会造成危害呢?答案是:1136L。
考虑到1136升是一个很大的值,而且污水还会被海水进一步稀释,所以我们暂时可以认为这个排污对于人类没有直接的危害。
要讨论大海的稀释力,先得知道危险物质的总量。这里暂且以现在已经蜚声国际的“碘131”为研究对象。把福岛1号核电站的核燃料和乏燃料加在一起,其中含有的可裂变钚和铀总量也不会超过60吨;而就算假设这些核燃料全部裂变(实际上现在裂变已经几乎完全停止了,剩下的只是衰变,而衰变不会产生碘。
目前,释放出来的碘 131 都是前几天没停堆时的裂变产物),顶天了能得到1吨碘131;然后,再假设这一吨碘131全部被无耻地投放进入了太平洋。那么海洋会遭受多大的伤害呢?
太平洋的总水量估计为 6.22 亿立方千米,一立方千米的海水大约重 1.03×109 吨,这就是 6.4×1017 吨啊!1 吨的碘 131 扔进去,平均浓度只能达到小数点后面16个零,对海洋的化学结构可以说毫无影响。
不要说是碘,就算是1g破伤风毒素(最毒的物质之一,其毒性远胜过任何放射性物质,1g就能放倒1000万人),被稀释到这个浓度,也得喝上几十吨海水才能见效。
之所以大家最关心碘,是因为碘摄入人体后会富集在甲状腺,而且碘衰变快,“火力”比较集中。而大部分其他裂变产物就没有这么强悍。
比如现在新闻中也多次亮相的铯137,它的含量大概是碘的两倍,然而半衰期却长达30.23年,意味着“火力”只有碘131(半衰期八天)的千分之一。并且铯在人体内不会富集到一个地方,也不会长久留存(平均停留时间大概一年),纵然长半衰期可能意味着对环境影响较为持久,但对人的伤害却不及碘131。另外,由于浓度太低,铯也是不会进入海盐的。
因此,我国沿海哪怕在最坏情况下,也是不可能被放射性物质影响到的。而担心我们自己的海盐和近海鱼遭到污染,实在是没有必要。与其道听途说,不如踏踏实实地面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