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开发恐惧症、盲动症,抑或冷漠症,都是对新产品的一种无奈、无知和漠视
市场经济的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土壤,但今天,有多少企业敢理直气壮地说它是在真正做产品?又有多少企业将产品研发视为畏途坎道而患下“新产品恐惧症”?又有多少企业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而染上“新产品盲动症”———大肆开发,盲目开发,因此胎死腹中,半途夭折又有几何?最为可怕的是一些企业对产品开发的冷漠症———“产品好好的,‘开’什么‘发’?”,“市场经济,是做市场,又不是做产品。”
新产品开发三大症状
我们大概可把上述症状列示如下:
病症一———“新产品恐惧症”此等企业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惨痛经历,投入几十上百万乃至几千万、上亿元的研发费、设备费、人工费,结果才发现产品过时滞后,功能单一,市场饱和,没人喝彩,产品不适销,供过于求,于是血本无归、元气大损。此后一听产品开发不是脸先失色,就是头摇得像拨浪鼓。
病症二———“新产品盲动症”如果病症一是“小儿病”,那么病症二就是“阔少症”。此等企业大抵有些“发福”,有资本烧钱,大肆开发,遍地开发,大肆炒作,或就是年少气盛,心比天高,开发新品到了信手拈来、颐指气使的地步。今年秋季长沙全国糖酒会新产品两三千个,约占整个展销产品的80%。然而这些所谓的新产品仅是炒作意义的新品———包装上的新,名字上的新,概念上的新,而真正意义的创新,实质的突破,鲜为罕见。因此有人说,“糖酒会是一个真真假假、新品荟萃的中国第一大会”,“糖酒会是新产品诈骗全世界的终南捷径”。如此,“一年喝倒几个牌子”,在食品饮料业就不足为奇。
病症三———“新产品冷漠症”此等症状的企业既无被蛇咬之经历,也无“阔少”头脑发热之冲动,倒是得一付心平气稳、不急不躁的老中医神态。冷漠症又可称“更年期的老年病”。此症多发生在老大难的国有企业。病发的原因一是流动资金有限,掣肘流动;二是主观认识,干好干坏一个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舍不得投入研发、维护,产品陈旧、单一、滞后,一个牌子一个系列拼战市场十几年,身疲力竭、未老先衰。国外先进经验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若低于1%,企业就难以生存,达到2%能勉强维持,只有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率平均水平仅为1.5%,致使许多企业新产品生命率极低。
新产品开发恐惧症、盲动症,抑或冷漠症,都是对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无奈、无知和漠视。产品创新是市场的需求,企业的渴求,然而太多创新又让厂商无所适从,太多的失败又让厂商“饥寒交迫”。此时厂商比谁都更渴望一双慧眼,以认清该如何创新,该怎么选择创新产品,把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何谓新产品?我国1991年对新产品的概念和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新产品必须是在结构、性能、原材料、工艺方法、技术特征等方面比原先产品有显著改进和提高,在一个省、市、自治区等是第一次试制成功。国际对新产品制定标准如下:
1.有新的原理,构思创新和新的设计;
2.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新结构和新元件;
3.产品具有新功能、新特点,在造型、外观、性能、装潢等与老产品有显著差别;
4.具有新的用途、有开拓新市场、新用户的潜力。
然而,我们有多少企业的新产品达到这些标准?
新产品死亡率为何高
为什么新产品成功率那么低,死亡率那么高?随意开发、盲目开发,开发决策过程中缺乏严谨性、科学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譬如三拍型开发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一是拍脑袋决策,开发新产品的任意性、偶发性很强;二是拍胸脯决策,对开发新产品盲目乐观,盲目自信;三是拍屁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