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就是经典,200年后,大家仍然迷恋肖邦,被他的音乐感动,这样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是情感性的、精神性的,能有一种无限的价值。”年轻的李云迪坐在上海大剧院的贵宾室里,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
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妥帖而显高贵;一头标志性的卷发,飞扬中带着时尚。纤细的手指,始终微微张开着;双手放在沙发两侧,每说完一个话题,小指即开始轻轻敲击沙发,紧接着,其余四指紧跟而上,在1秒间完成一个连续敲击的“轮回”,显示出这位28岁年轻人的职业习惯。
的确,自从18岁代表中国打破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长达15年无人赢得金奖的沉寂后,有着“钢琴王子”之誉的李云迪,凭借着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俊帅的身体外形,在全球拥有众多乐迷和疯狂粉丝。
感悟肖邦
过去的一年对于李云迪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也是李云迪荣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后的第10个年头。《纽约时报》曾评价说,“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肢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
音乐界都知道,肖邦音乐的弹奏是最具难度的,因为肖邦音乐是激情与浪漫的糅和体。“关键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度。”李云迪解释说,“要弹好肖邦曲,需要真正读懂肖邦”。
也许是机缘,也许是他与肖邦有着相同的气质,李云迪独爱肖邦。“只要听到肖邦的曲子,我的心就会变得格外宁静。”
李云迪出生于重庆。9岁的时候,在很多老师的鼓励下报考四川音乐学院,找但昭义老师学习专业技能。他回忆说,“尽管经常重庆、成都两地跑,但也没觉得辛苦。小时候其实不懂什么是钢琴家,也不知道钢琴家到底能做些什么,但我就很稚嫩地在日记上写下‘要成为钢琴大师’,觉得那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时,李云迪学的是手风琴,那个琴很沉,连母亲张小鲁都背不动。重庆闷热的天气,常常使他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一片片通红的痱子。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可心痛得要命,夫妻俩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
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多元。张小鲁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专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
那时候,李云迪就下定决心要好好演绎肖邦的曲子。凭借爱好和努力,以及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李云迪不仅读懂了肖邦,而且做到对肖邦音乐运用自如。“肖邦的音乐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肖邦是伟大的钢琴诗人,他一生中都在给钢琴创作。”只要一说起肖邦,李云迪总能滔滔不绝。“肖邦不喜欢夸张华丽的元素,而是倾向于使用平实委婉的手法,其实这是很伟大的。一件艺术品,痕迹越多越拙劣,不显山露水才是最高的境界。”
去年年初,李云迪重访肖邦的故乡波兰,亲手摸了摸当年肖邦弹过的钢琴,结果发现:音量怎么这么小?研究后才得知,当年肖邦的音乐,只在两三百人的沙龙里演奏,音量无需太大。点点滴滴间,李云迪在设法走进肖邦作品。“肖邦是唯一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钢琴中几乎所有的技术、音乐和艺术。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非常挑剔,用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来演绎,其实并不算长。”
正是这种平和不争的精神内涵,也影响了李云迪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他说,“我从来都不觉得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禄上。要不断的学习,同时也要体验人生和享受生活”。
对古典音乐的研究、领悟,以及不断增长的人生阅历,都让李云迪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能够淡然面对成败得失。
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