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银行高管提交的“两会”提案不同,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提交了一份更偏向宏观货币政策的提案,建议“稳健”和“适度从紧”应该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常态选择。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内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从中不难看出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防范通胀风险的紧迫性。而国内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波段式的变化,从1997年的“适度从紧”变为“适度宽松”,现在又逐渐偏紧。
对此,唐双宁这样形容,国内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表明,松后必紧,紧后必松;小松小紧,小紧小松;大松大紧,大紧大松。
“但是,‘适度宽松’的‘度’却不好把握,所以‘稳健’、‘适度从紧’两种模式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选择。同时应该审慎用‘从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除非万不得已,不可采用‘宽松’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唐双宁建议道。
此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除了国外“输入性的通胀”,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
“稳健”及“适度从紧”则属于中性政策,比“适度宽松”有所收缩,但是不会明显地收紧,这样具体操作起来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应变性。相关分析人士表示,“稳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控制信贷增速,从而降低银行业的风险。
经历了2009年的天量信贷后,银行业的信贷风险也上升到一定高度,信贷投放的速度依旧惊人。但今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来,监管层对银行信贷投放的严格管控,令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较前两年明显收缩。央行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4万亿元,同比少增3182亿元。专家普遍认为,首月新增贷款回落到调控范围之内,政策调控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