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近日宣布将自2011年1月1日起上调出厂价约20%。此前,茅台出厂价已于今年初上调了13%。从表面上看,茅台酒涨价符合市场规律:与旺盛的市场需求相比,茅台酒年产量仅1.1万吨左右,而且其中40%还属于“特供”。茅台酒出厂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价最高曾达到400元以上。在强大需求拉动下,53度飞天茅台在7月中旬为每瓶850元左右,目前已涨到1388元,成功实现了“飞天”。
“飞天”的,当然不仅是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也是涨声一片,而且越高端的白酒,涨得越快。“飞天”的,也不仅是白酒,法国拉菲酒庄2008年产的红酒,非常精明地在酒瓶上印了个红色的“8”字,宣布这一创意的当天,价格立马就飙升20%,从每箱8500英镑涨到了10500英镑(约合11.2万元人民币)。过去十年,金价上涨超过4倍,而2000年产拉菲红酒的价格则长了9倍。
但是,中国对高端名酒强大的需求威力并不能让我们自豪,相反却令人心情沉重。对于茅台酒、中华烟之类的奢侈品,历来有“喝(抽)的不买,买的不喝(抽)”的铁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台与拉菲的盛行,为我们观察社会腐败程度提供了一个感性的独特视角。
对于茅台、拉菲的流行,企业当然是“痛并快乐着”。为了“公关”的需要,他们不得不为不断涨价的茅台、拉菲埋单,这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拉菲的消费显然比茅台更为咋舌,因为中国酒场流行的文化是“满上,干了”。这种大大有损红酒文化的饮酒方式,更加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拉菲、茅台的消费早已与品酒无关,只是某种所谓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已。这样的需求逻辑,也为拉菲、茅台价格一路走高提供了注解。刚性,而又没有价格弹性的需求,这应该是经济学中最理想的目标客户了。
招商引资、学习交流、高级论坛……一些单位总是能找到足够的理由消费茅台与拉菲,最终这些消费将导致越来越庞大的开支,进而导致社会公众承受越来越重的负担。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靠课征新税提升地方财政收入难度很大,但富有创造力的地方政府却有办法三管齐下:第一,不断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做大GDP,扩大税基;第二,在土地财政上还可做大文章。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09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14239亿元,占中央政府和全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的两成,其中沿海省市政府更是占据了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的三分之二。第三,借道大量地方融资平台,获得银行融资,扩大资源支配权。借助地方融资平台,以企业的名义消费,还更为隐蔽和坦然。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7.38万亿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的估算,至今年末,这些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将升至9至10万亿,2011年将升至11万亿元的规模。
企业寻租的支出、地方政府的开销,最终都会以价格、税收、房价、环境污染等途径转移到消费者头上。因此,消费者面临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支出压力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2007年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9.2∶21.3∶59.5。其中居民所占的份额不仅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80.5%、希腊76.5%),也难以望部分亚洲国家项背(韩国65.0%、日本65.8%)。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份额与以“高税收、高福利”闻名的北欧国家相当,但政府收入的相当部分却并未用于社会福利,而是被用于大量的投资,还有惊人的公务消费。
换个角度思考,茅台、拉菲,其实也是某种隐形的征税。只不过,茅台税的受益者是贵州茅台,拉菲税的受益者是法国拉菲酒庄。而这两家公司能拥有不断提价“征税”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