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几经演变,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研发时代,这一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企业的R&D管理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研究并借鉴西方先进R&D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R&D为战略手段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企业R&D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一、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特征
根据开发环境以及组织和运作原则,美国学者菲利普A·劳赛尔、卡马尔N·萨德和塔马拉J·埃里克森把R&D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许多公司实施了所谓的“希望策略”,即雇佣高素 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研究自由,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具有商业意义的成果——收益或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第一代R&D管理模式诞生了,即由科学家来组织管理,通过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实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产品突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最成功的案例是1939年Do 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Do Pont赢得200亿-250亿美元的利润。
在第一代研发管理中,R&D主体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作为“项目”的研发意义,对这类项目成功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无充分的估计、或采取预先的措施。因此,R&D目标十分模糊,对R&D的理解可谓“宿命论”的。其基本特征是:R&D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公司的技术未来很大程度上由R&D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很少提供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R&D的进展情况。这是一种缺乏规划和管理,无战略框架的“放任式”管理。所以,第一代研发也可称“直觉型”R&D管理模式。
2.第二代研发:目标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愈来愈稀缺。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必须有效地进行R&D管理,才能提高R&D的成功率和资源使用效率。此时,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已逐渐形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其目标导向的管理思想受到实业界的认同和追捧。因此,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R&D模式开始由第一代“直觉型”向第二代“目标型”过渡。企业开始注意组织手段对R&D的重要作用,处理好R&D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在R&D流程上,由公司职能部门根据市场反映提出需求建议,R&D部门寻求满足这种需求的设计方案,并关注R&D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质量和进度,以及项目的不确定性、冲突和项目的执行、控制等问题。
显然,第二代研发管理者已经认识到R&D具有明显的“项目”属性,即目标性、一次性、生命周期性、冲突性等。但他们还仅局限在单个项目层面上对其进行孤立的个案管理,没有从公司层面对项目乃至项目群进行综合管理。因而,尽管单个项目可能很有价值,但各类项目的集成或组合在战略上可能并不适宜。第二代研发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开始关注R&D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根据项目的目标进行适度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