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文从影响国际EPC项目投标报价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同业者共同探讨应对措施和防范策略。
EPC项目是国际通行的集设计、采办、施工为一体的“交钥匙”工程。与国内项目投标报价相比,国际项目投标一般为固定总价合同,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EPC项目,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和政策、法令等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报价方式,进而加大了承包商的风险。
报价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海外工程项目经验,并结合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国际EPC项目报价产生的风险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
仅凭经验编制报价,导致技术标编制不切实际而产生报价漏项。按照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程序,在投标报价过程中首先是编制技术标,只有当技术标完成后,才能在技术标的基础上进行报价。如果技术标编制时,标书编制人员未能认真阅读并理解业主要求的每一条标准,仅凭经验办事,将会导致技术方案不符合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结果出现报价漏项。
如在北非某国家一个的在役管线替换项目中,业主要求根据该国的石油行业标准,使用“缠带”方法对替换的管线进行现场防腐。由于技术标编制人员在中国一直使用“热缠”方式对管线进行缠绕防腐,为此没有认真查阅业主要求的标准和规范,根据经验编制了热喷淋式缠绕方法。该公司以为可以直接使用自身原有的热缠绕设备对管线进行防腐,因此在设备清单中就没有出现任何的冷缠设备和材料。商务标编制人员报价时也仅根据他们提出的设备清单编制报价,而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到的所在国石油标准使用“缠带”方法指的却是“冷缠”,而且项目所在地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热缠方式根本就不适用。这样,用于此项目的“冷缠”设备和材料的购置费或租赁费就被全部漏掉了。
异国招标,国内投标,对现场情况不了解而导致报价失误。国际工程项目经常是国外招标,国内投标,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专业比较多的项目,因现场资源有限,通常都由国外分公司或办事处购置标书后转国内,由国内组织投标,国外机构负责现场勘察、与业主的协调及信息的传递。这在一定程度又增加了中间环节,容易造成失误,从而导致漏项。
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投标重大失误。翻译不准确而导致投标失误的事例在国际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很常见,如在一个大罐维修项目的招标文件中,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hot topping machine(热封堵设备),而在外委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人员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经验,将此直译成“顶部加热器”。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种翻译结果导致了技术标编制的区大差别。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承包商提供的hot topping machine(热封堵设备)主要是用于隔离/断开废气系统进行封堵动火,而顶部加热器与此项目一点也不相干,导致项目中标后根本无法进行。
标书编制人员没有认真、系统地阅读招标文件而导致报价漏项。通常,项目合同中一般条款都会出现这样的规定:“在图纸或规范中提到而工作范围中没有提到的工作或其它项目,或在工作范围中提到而没有在图纸或规范内提到的工程或其它项目,这些工作都应被视为包括在合同内”。而我们的报价人员在报价中通常习惯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作范围报价,而忽略图纸或规范中提到的工作量。
如在某国际大型管道项目中,管线进行到预试运阶段时,业主要求承包商进行Calliper检测(在试压后投产前要求对管道的内部几何尺寸进行检查国外一般都要求做这项检测)。这个问题在业主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工作范围中都没有提到,但却在“预试运和试运指南”中提到了,由于标书编制人员在投标时没有全面系统地阅读招标文件,忽略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