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运输企业H集团的IT外包战略,从1995年到2002年间,一直处在摇摆的状态中。集团信息部万部长把这种状态总结为,“三年晃一步,一步晃三年”。
“过去集团的外包战略,总是在‘收与放’的尺度上把握不定”。万部长说的“收”,是指“向内收缩,以自我开发、自我服务为主,外包为辅”;“放”则正好相反,“向外开放,以外包为主,信息部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
但是,H集团7年的外包历程,从更深的层面给出了这样的提示:外包决策看上去是“自产还是外包的选择问题”,其实是“自产什么和外包什么的划界问题”。
这两个思路在战略上完全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外包为主或者为辅的问题,还是表面现象”,万部长一针见血,“背后的问题实际是信息部的出路问题”。
过去的15年里,H集团的信息化应用都是以“自主开发”为主,“甚至以自主开发为荣”,万部长补充说,“但最后的结果是,系统越开发越冗肿,版本越来越多,整合越来越难,队伍越来越萎缩”。
1995年,当H集团提出“IT外包战略”的时候,在集团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信息部当时叫“信息中心”,从中心主任,到开发室经理,再到软件工程师,每人心里的感受都像打翻的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有人把“外包”看成是信息中心“无能”的结果,认为这么多年也“弄不成样子,真不如一包了之”;也有人认为IT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外包只能解决技术问题,不能解决业务融合问题,信息中心还有存在的必要。
“当时真是人心惶惶”,时任信息中心副主任的万先生回忆说,“大家以为信息中心要解散了”。
外包什么?
IT技术日新月异,许多企业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跟踪技术的成本急剧攀升。“这其实是TCO(总体拥有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万部长的观点。
当H集团把信息化工作分割成“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三个组成部分的时候,对“外包边界”的看法就豁然开朗了。
“信息化就等于系统建设,或者系统建设是信息化的主旋律,这是上一个十年大多数企业走过的路子”,万部长认为,虽然未来一段时间,系统建设的内容还会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但已经不是“关键问题”了。
用“均质化”这个时髦的说法就是,IT产品和技术的获得渠道多样化、获得门槛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工程项目的IT外包,就显得顺理成章。
此外,运营维护也可以部分外包。H集团的体会是,IT设备提供商越来越将服务产品化,以便适应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IT服务管理也有了可以参照的标准(如ITIL)。
“凡标准化、规范化、产品化的内容,都可以外包”,万部长如此看待“包什么的问题”。
信息中心的新角色
“外包问题与信息中心的出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万部长看待“外包”的角度颇为独特。
原来信息中心定位在技术开发、运行支持上面;这些内容随着外包比例的加大,都可以逐步削减掉。万部长认为,外包之后,信息中心应当更多关注业务流程问题、需求分析问题、服务品质问题、运营管理问题。
“长远看,传统的IT部门其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万部长的眼光瞄得更远,“想象一下IT与业务的融合的真实含义,难道说将来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业务部门,还需要另外一个部门来保障自己的良好运行?”
“现在的企业都离不开电力了,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企业还需要一个‘电力中心’”,万部长举的例子有点离奇,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情。
掌握外包的主动权,其实就是信息部门的新角色。
外包也要掌握主动权
对待“外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外包与否”的决策依据,仅仅是“所外包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