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低价中标使许多施工企业不得已而为之。项目作为成本中心,是企业效益的源头。如何使低价中标的项目保本盈利乃至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广大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已被提到企业管理十分重要的位置。笔者以为,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应把着力点放在“十制”上。
一、项目经济评估制。建立工程项目经济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经济指标,是企业层次从源头上把住成本关口的重要环节。因此,工程中标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在广泛、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测算评估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对项目的“肥瘦”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根据项目的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图纸变更、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施工能力、管理水平,按照成本最小原则下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理论,测算每道工序(单元)应消耗的时间、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倒逼,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依据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客观、公正、合理地确定工序单价和该项目的目标成本,以便指导施工和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目标成本责任制。目标成本既是企业层次对项目实施成本控制和考核的尺度,又是项目层次努力要达到的成本指标要求。为实现目标成本,项目层次应积极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按照不同的成本要素,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纵向分解到工区、作业队、工班 (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各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和个人。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成本体系。同时,按照细化的施组安排,将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责任者身上,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个个肩上有指标,并把个人利益与成本指标密切挂钩,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以责任成本的受控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三、材料招标采购制。在项目的成本构成中,工程所需的材料是成本的大头,仅此一项就占项目成本的60%左右。对材料成本的控制,除了进一步采取加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严格限额发料等措施,以消化材料涨价因素外,重点要把住材料的采购价格关。在材料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因此,项目上场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比质比价,确定各种材料(主材、地材等)的购进价格,然后邀请资信较好的材料供应商进行公开招标。根据报价、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择优选定,签定合同。对工程所需的设备,也可采取这种方式。通过实行招标采购,不仅对降低成本能起到有效作用,而且可以较好地避免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暗箱操作”、“吃回扣”而加大成本的现象发生。
四、工序单价承包制。项目的工、料、机、运费等直接成本大多发生在作业层次,因此,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作业层次的控制力度。有项目管理专家把项目层次称为成本中心、把作业层次称为核算中心,突出了核算在最基层单位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地位。应依据细化的施组和分解的目标责任成本,以工班(班组)为基本核算单元,推行工序单价承包,签定合同,明确责、权、利。还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科学、合理地测算每道工序的承包单价,在工班(班组)之间开展竞标,实行优胜劣汰,调动挖潜降耗的积极性,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推行工序单价承包和成本核算,必须以定额为基础,这就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各类工程定额,体现成本管理的先进水平。
五、计价拨款集体决策制。对项目层次而言,计价拨款可以说是控制成本的最后一道关口。以往有的项目亏损、成本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