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管理的战场中,项目经理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催活”是推动项目前进的重要手段。但“催”往往被误解为一种强势的推动行为,甚至带有情绪化色彩,让人反感的行为。
近期,我不断收到小伙伴的求助,他们苦恼于项目成员怎么也催不动,眼看着项目就要延期,却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真正的项目管理大佬,早把“催” 玩成了融合目标拆解、资源协调、风险控制的系统能力,还会借力专业工具让 “催活” 高效又丝滑。下面拆解这套“催功” 心法,结合易趋实操,教你让项目自己跑起来!
1.“催"的本质:从被动救火到主动控场
项目管理核心是“控节奏、抓关键、防风险”。
高手从不等“出事才催”,而是把风险拆解成 3 步预判:
步骤一,节奏控场:每周开站会,像查高铁时刻表一样盯进度,让进度透明可追溯;
步骤二,风险预判:提前识别“拥堵环节”,备好应急方案(如备选资源、流程简化预案 );
步骤三,机制化推进:用标准化流程让所有人'按剧本走',而不是最后一刻追责!
一句话总结:高手的“催”,是用体系化管理让项目自主运转!
2.催的对象:不同角色,不同“催法”
项目涉及客户、团队、职能部门、供应商等多方,催法不对,努力白费!针对不同角色,要灵活切换策略:
(1)催团队成员:目标驱动 + 机制激活
直接下指令易引发抵触,大佬们用“目标拆解 + 任务驱动” 激发主动性:
任务颗粒化:将项目拆解为可交付的小单元,设定明确的交付标准和时间节点;
每日站会机制:5 - 10 分钟短会同步进展,暴露问题(如 “开发任务滞后 1 天,因测试环境冲突” ),透明化减少内耗;
问题导向式沟通:任务滞后时,不批评,引导分析原因(“是资源不够还是需求模糊?” ),协同找解法,增强责任感。
这种方式既能保持项目节奏,又不会让团队感到压迫,反而增强其责任感与参与感。
(2)催职能部门:借力制度+ 价值协同
跨部门协作难,项目经理没直接管理权?学会“借势”:
建立联合汇报机制:定期向高层汇报项目进展,将个人催促转化为组织层面的关注。
强调项目价值:用项目整体目标说服协作方,如:“您这边的延迟可能影响整个客户的验收。”
提供替代方案:给出多个可行路径,让对方有选择空间,降低抵触心理。
同时,项目经理也会在项目初期与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共识,形成“责任共担”的氛围,减少后续催促阻力。
(3)催客户/领导:专业数据 + 决策简化
对客户 / 领导,“催” 要体现专业与高效:
数据化表达:用清晰的数据说明问题,如:“若本周内无法确认设计稿,将导致开发延期两周。”
制造决策场景:在合适的时间点(如周例会、阶段评审)提出关键问题,促使领导尽快决策。
简化流程:为领导准备好选项与建议,减少其思考负担,提高响应效率。
这种“催”实际上是向上管理的一种体现,是项目经理推动项目落地的重要能力。
3. 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