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南都记者从香港理工大学官网获悉,该校有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其中。南都记者梳理发现,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后,内地与香港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越来越多香港科学家参与执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任务。
香港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多次参与国家航天工程项目
据南都此前报道,5月15日,香港理工大学发表贺词称,国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介绍,该校有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其中,分别为火星着陆区的地形测量和评估,以及“落火状态监测相机”(即“火星相机”)的研制作出贡献。其中,该校教授容启亮率领研究人员共同研发了此次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关键仪器“火星相机”。
今年1月,南都、N视频记者还专访了该校校长滕锦光。他向南都记者表示,香港能够参与国家的航天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香港理工大学亦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支持航天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已不是容启亮及其团队首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2020年12月,南都、N视频记者曾专访了当时带领团队参与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的容启亮,他表示“十分感谢国家把这项关键装置的研发任务交给我们,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
容启亮及其团队成员。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此次带回2千克月壤,取自月球风暴洋地区。
12月16日,南都专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他曾参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所用“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的研发。2011年起,容启亮带领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负责设计、制造了此次“嫦五”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
香港浸会大学专家曾参与“蛟龙”号科研任务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12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杨世和教授连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北京大学的教授,因研究过度金属纳米技术材料的突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此次奖励大会上,共有8个由香港高校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多个是与内地同行联手获得。
此外,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6月,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下潜,邱建文也是“蛟龙”号的第二位乘客。
邱建文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等,他表示,“此前我们的研究样本都来自香港附近海域,是潜水员下去取的,从来没有机会获得深海的生物样本,这次下潜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南都此前报道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香港高校团队有功!南都曾专访带队专家
专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能参与国家航天项目非常有意义
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