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地区,有金融科技的进步也有金融产品的“停滞”。比如手机支付方式已在农村极为普及,但是极少有人会使用信用卡,财富绝大部分仍是以存款形式储蓄在银行,同时网贷却在农村相对流行。
短短的春节假期在不舍中结束,众人从遥远的故乡回归至城市的工作岗位,每年春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这一来一回的迁徙都能催生许多故事和感慨,这是人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和割裂感触最为浓烈的时候。
其中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比如乡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等;与此同时,另一些工具性的科技手段也在农村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比如手机支付,即使是在五六十岁的年长人群中,使用率也非常之高。
农村地区,有进步也有“停滞”。比如极少有人会使用信用卡,财富绝大部分仍是以存款形式储蓄在银行,极少进行理财投资,即使是在乡镇创业、做生意的人也极少接触使用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但网贷却相对流行。
科技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在农村和城市造成鸿沟。
春节期间,记者询问了数十位在农村生活的人士,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种植养殖的人员或做餐饮等各类生意的人员等,年龄上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在这次简单的调研中记者得知,手机支付方式在农村已经极为普及,不管是相互之间的借款转账还是日常消费等资金往来,均是通过手机操作完成,“这个在咱们村里基本上大家都会用的,除了那些年纪特别大的,手机都不怎么会用的七老八十的老年人。”村民对记者说。
一位乡镇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现在在农村也很少有人会去银行柜台办理现金业务,基本都是手机操作,“如果有人来柜台办理业务,我们也是尽量让他们在自助机上完成,如果不会操作我们会进行指导的,另外就是来的客户都会尽量劝说他们办手机银行。”
虽然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有足够的下沉,但金融产品本身似乎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普及。在记者询问的这些人群中,极少有人了解和接触过金融理财、各类贷款等金融产品,也鲜少有人使用信用卡,部分人甚至连使用信用卡的逻辑都无法理解。
“用那个干啥呢,我们又不是跟城里工作的人那样每个月有固定工资的,万一还不上了怎么办?”一位村民表示。
这些村民同时透露,自家的钱大多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到期了如果不需要用就继续转存。上述乡镇银行人士对记者指出,在一般农村网点,百分之九十的业务都是存款,在经济发达一些的网点,一百个人当中可能有二三十个人购买理财,其接触的大量村民存款金额多在十万到数十万之间,亦有少数达到百万规模的,“很多农村人可能在支付宝等手机平台上操作理财,但很少来银行进行理财的。”
人们对贷款产品同样感到陌生,即使是那些创业、开店做生意的人,依然习惯用自己积累的财富作为成本投入,又将获得的收入存进银行。
一位在县城开蛋糕店的村民对记者说,开店多年,从一开始投入几万块,后来逐渐扩大规模,到现在每年几十万的成本,全部都是用自家此前积累存下的资金。另一位在农村养殖的人士也对记者说,现在每年也就几十万的流水,“不太敢去搞贷款扩大规模,一是不太懂,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我们胆子还是比较小的,觉得做事情还是要谨慎些,万一生意不顺利,贷款还不上呢?”
据记者从当地银行了解,除了政策性贷款,如劝耕贷之类的产品,其他基本很少面向个体户,只针对大规模运作的小企业主,他们能够提供抵押物或者担保物,贷款金额也够大,信贷成本能够覆盖,年流水至少在百万以上,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户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一家区域银行人士对记者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