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没满1年,“就地离职”四个字已经无数次出现在陈立的脑海里。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6点半,循环往复的体力劳动换得“一个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陈立计划着干满一年就辞职,转做社工。
处于黄金期的养老机构,留不住年轻人。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2.49亿名老龄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4000万人。与此同时,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多万名。
2013年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陆续开设老年服务等专业,力图向行业输送年轻血液。但低薪、重负、矛盾难调……不少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完成三年课程后逃离了养老行业,更有甚者从未入行就毕业转行。
年轻人逃离养老机构,既是结果,又是原因。
行业内素有“至少10年才能回本”的说法,老人支付能力不高、养老机构挣不来钱,压缩护理人员工资是常规的“节流”手段。反过来,在没有专业护理人员、人手不足的机构,老人们被困在一眼望得到头的四方天地。
“未来15年内,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不会很舒服。”15~20年,这是行业从业者的心理预期。但,养老的未来,怎样才能好?
留不住人
“孝道的市场转包”,社会学家蓝佩嘉这样称呼那些代子女履行孝道、照顾老人的一线养老护理员。
三年专科,学完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老年人康复治疗与训练、老年人际沟通与活动组织、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后,方佩进入了一家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工作两年来,她“一直在坚持”,但最近,她打算放弃了。
“身体累我不怕,主要是心累。”方佩工作的养老机构分为失能、半失能、失智和独立四个护理区。在这里,她见过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玩大便,弄得身上、床上、墙上到处都是,被无故发脾气的老人动手打,“挨耳光都算是轻的”。
“(护理员这份工作)不仅社会认同感低,风险还很大,国家目前缺乏法律法规来维护我们在工作中的风险权益。”据方佩介绍,在养老机构里,老人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护理员是否有过错,都会被院领导和家属视为“护理操作不当”。
王蔷同样是一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她并没有进入养老行业。干护理员需要熬夜,需要夜班,她的身体状况不允许熬夜。
“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女生,实习后很难坚持下去。”一般情况下,养老相关专业会安排学生在大三这一年进行实习。方策目前读大一,尽管还没上过一线,但听学姐说过,护理员工作很累、工资很低。即便是在养老机构做院长助理的学长,也有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辞职的。
养老行业前景好,有数据和事实为证。2017年10月,国务院取消“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随后,2019年11月,民政部表示将拓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发展空间,缩短职业技能等级的晋升时间。到2022年底,我国将培养1万名养老院院长、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但与好前景相对应的,似乎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正逃离行业的现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乔晓春曾调研过北京地区的458家养老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所有的护理人员中,年龄在40~59岁的占到了近四分之三。
图源: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论文《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图源: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论文《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