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尽在摆地摊!
地摊经济,应如何因地制宜、有序管理和规范经营,这个暂且不细讨论了。
还是先研究一下根本问题:
1,地摊经济的本质?
经济下行之下的消费下沉!
今年的经济下行,是改革开放以来极其罕见的。
新冠疫情+美国加码压制中国,对我们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现金流均产生了负面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冲击,企业营收和利润受到冲击,居民收入同样受到冲击。
收入预期好,老百姓就愿意多消费、就敢于适当高消费。
收入预期低呢?消费意愿则会相反,能少消费则少消费,能低消费则尽量低消费。
经济下行→收入下降→消费下沉,就是一个逻辑传导链条,这是必然的。
所以,地摊经济,本质上与拼多多一样,都是经济下行之下,必然的消费下沉产物。
2,地摊经济的效用?
降低生活成本,激发城市活力!
在地摊经济遭受压制、甚至遭受打击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肯定是偏高的。因为,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通过“田间地头→批发市场→超市(或菜场)→城市居民”的四级传导。
而鼓励地摊经济,绝大多数农副产品,就可以实现效区农民直供,只需要“田间地头→城市居民”二级传导,省了批发市场和超市(或菜场)两个环节,这样,成本至少可以下降30%-50%。
在经济高增长时,食品支出稍微高一些,并不太影响个人的生活感受。因为,经济高增长,个人收入大概率也能增长。而只要收入增长,整体消费支出增加一些(包含食品支出),这也就没什么了。
但是,经济一旦下行,食品支出高一些、或低一些,对个人的生活感受,显然就截然不同了。
因为,经济下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很难增长、甚至还会下降,这时候,物价、包括农副产品的价格下降一些,个人和家庭的食品支出少一些,普遍人的日子,就不会过得太拮据,生活感受也就会好一些。
另外,相比食品支出,毕竟,像孩子的教育支出、老人的医疗支出等,这些都是很难变低的。
地摊经济,会不会冲击房价?
这是更多人关心的!
没办法,我们这个民族,比任何一个民族都喜欢房子,都喜欢将家庭资产与房子无限锁定。
对商铺物业,肯定是有冲击的,写字楼其次。
各大城市,现在都放开、乃至鼓励地摊经济了,摆地摊做生意,相比租商铺门面做生意,成本显然低得太多了——要知道,以前租店面做生意,50%是替房东打工的。
本来,春节疫情之后,商铺店面就难租。现在,鼓励地摊经济了,往后,商铺店面就更难出租了,你租金不打个六七折,铁定是租不出去的。
对住宅有没有冲击呢?
对住宅肯定没有,中长期反而有利。
一个城市,要有活力,要有能够滋养不同群体生存的土壤生态,这个城市才有发展潜力,也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
我讨论一种论调,“一个城市的未来,关键在于吸引人才”——这纯粹自我感觉良好的胡扯。人才怎么定性呢,是一纸学历,还是其他?
更何况,人才可以孤立存在吗?一个城市,如何没有烟火气,如果不能留住贩夫走卒,如果生活成本过高,这还怎么吸引所谓的人才呢?这不成了僵化的围城了吗,就好比这些年的HK,社会僵化,生活成本奇高,不要说吸引人才了,就连普通年轻人,都开始怨天尤人了。
城市不能僵化,城市要有“活水”,城市要能成就不同群体的梦想——小商贩有小商贩的梦想,年轻白领有年轻白领的梦,小微企业主有小微企业主的梦想……
地摊经济,就是给城市注入了“活水”,以前,有些大城市,一味地在装高大上,现在,终于开始接地气了。
踏踏实实摆上六七年
地摊,小商贩也是可以买上一套小房子的,城市至少要给他们梦想的机会;
地摊经济同样为年轻白领,降低了生活成本,收支有了盈余(不至于成为月光族),才能留住这些年轻人;
留住了年轻人,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才有可能持续保持正向增长,一个城市的住宅房价,也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支撑。
为地摊经济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