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AI究竟会不会取代人类?这是个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他说:“人保持尊严和价值的地方就在于AI无法做到之处。”
“人类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对于人类一边恐慌机器人一边致力于创造类人机器人的矛盾,他引用牛顿的这句话作为答案。任何一种新事物都像一个玩具,人天生就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要挑战一下极限。
当然,别害怕,受限于当前技术水平,机器人取代人类还早着嘞。
人工智能技术这么厉害,万一再被唯利是图的企业用来作恶怎么办?
坦然、豁达、理性、乐观,这是未来图灵与喻国明教授针对当下人工智能焦点问题对话完成后的最大感触。AI浪潮来袭,一些胶着在人们心里的疑惑和恐慌,在这位新闻传播学老教授的眼里,实际上澄澈透明。
未来图灵现将与其的对话整理呈现,希望能起到对读者释疑解惑的作用。
1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恐慌论
未来图灵:去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期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开讲,您作为主持人与来自微软、科大讯飞等知名科技企业的技术高管进行了交流,举办该讲座探讨人工智能和媒体的契机是什么?
喻国明:其实媒体与人工智能之间产生的关联与我们过去常提到的一个概念相关:
我们一般把互联网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中,网络文化已经把信息、人、物三者互联互通。
但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切开始进入瓶颈期。举例来说,上网的人数和用户上网时间都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进入到互联网的下半场,人们越来越有欲望用互联网将整个世界重新用一种新的方式架构在一起。因为相对来说,现在的互联网还是粗放型和一般化的,很少能够呈现人的个性化、丰富的生活需求。比如网络社交方式还是使用单一的手机设备,但假如是一对异地恋人,还想进行身体接触,受制于现下的通讯方式,还无法实现。但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了异地接吻器,但这种传感器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当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就必须有多维度数据对需求进行描述,这就构成了互联网的下半场。从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特点来说,就是数据和智能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结构。
对于未来媒体来说,媒体在未来也可能会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方式进行,变革一来体现在运作方式上,二来体现在概念上。过去我们定义媒体的概念总是和信息的抓取发布相关,那么未来媒体的作用就是中介。在信息的导引之下,内容要进行相对减重,当然前提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要通过这个中介实现连接和价值变现。
未来图灵:从人工智能与媒体关系的角度出发,谈一个一直被提起也一直处于争论中的问题,即很多从业者非常关心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记者、编辑等人类职业造成失业,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喻国明:事实上,现在包括腾讯新闻、第一财经、新华社等媒体都早已经启用了机器人写稿,像一些财经新闻中每日的股票行情走势、预测稿件都是机器人所写。
就是说机器人取代人类,也有一个过程,有些过程比较快,有些过程比较慢,有些从技术实现角度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算法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本质,建立在数据和计算能力上,对于大量数据和复杂计算的处理,人类肯定不如机器,这是前提。对于数据、算法明确的东西,比如地震、海啸等灾难性新闻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