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亚马逊经历了一场戏剧性变化——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手机Fire Phone在上市遭遇惨败,几个月后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却大获成功。亚马逊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思考,很快作出决定:放弃Fire Phone,押注Echo。一年之后,它收到了Echo结出的成功果实:
- 据研究机构CIRP的统计,Echo上市一年多后,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台。仅仅是2015年暑假,亚马逊就卖出超过100万台Echo
- 2015年3月-12月,Echo的用户认知度从20%提升至47%。今年6月公开的新销售计划显示,亚马逊计划在2017年卖出第1000万台Echo
难能可贵的是,Echo在实现高销量的同时还保持着出色的口碑——它在亚马逊的页面下拥有超过40000条用户评论,评分达到4.4星。赞美之词不胜枚举。
一 · 语音识别:亚马逊“后发制人”
Echo不是一台传统音箱,亚马逊在里面注入了最新的语音识别助手“Alexa”。除了听音乐,用户还能用Echo叫外卖、打车、安排日程、查询天气——你只需对着它说出命令即可。
智能手机的故事已经基本讲完,行业将迎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苹果、谷歌(微博)、微软……人们熟知的硅谷巨头都在调转船头,发力人工智能。
语音识别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之一。苹果在亚马逊三年前就推出了智能语音产品;谷歌稍晚,但也比亚马逊早两年。然而现在亚马逊凭借Echo实现“后发制人”,谷歌已经成为它的模仿者。
它是怎么做到的?
二 · 只提供一种交互,迫使用户使用语音
如何让用户使用语音服务?苹果和谷歌采用了相同的方案。它们将语音服务整合进手机系统内,通过高使用频率的手机来带动用户对语音服务的使用。
但问题是,智能手机拥有成熟的输入方案——文字输入法比语音更便捷、更高效,语音服务缺乏足够的使用理由。研究机构Creative Strategies的调查显示,62%的安卓用户表示很少或偶尔使用语音助手,iPhone对应的比例为70%。
为了“迫使”用户使用语音,亚马逊Echo只提供语音一种交互方案。除了扬声器和麦克风,Echo没有其它交互接口。
Echo对交互的限制,保证了语音交互的纯粹性和持续性:用户只能使用语音,不会被其它输入方式带走。当习惯养成后,他们会持续不断地用语音与设备互动。
三 · 定位于家庭,缓解与机器对话的尴尬
只提供语音交互并非Echo成功的唯一因素。如果没有解决用户不愿使用语音的根本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另一个问题——用户放弃使用产品。亚马逊显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
Echo成功的另一因素在于它定位于家居,而非手个人助理。
Siri和Google Now定位于个人助理,于是它们依附于手机,期待通过手机的高频使用普及服务。但手机作为个人设备,多数情况下在公开场合下使用。在公开场合下用语音对手机发号施令,使用者很容易陷入尴尬。
Creative Strategies调查了300名手机用户在公开场合下使用语音助手的比例。结果显示,安卓用户中,只有12%会在公开场合下使用语音助手;iPhone的比例更低,只有3%。
产品和使用场景没有恰当匹配,造成了Siri和Google Now的使用尴尬。
Echo采用了不同的产品定位,巧妙地避开了用户使用语音助手的尴尬。它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家庭设备——体积较大,不宜随身携带;没有独立电池,必须连接室内电源才能使用。尽管对着机器说话依旧怪异,但家庭环境缓解了用户的使用压力。用户面对的是熟悉的家人而非公共环境下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