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今年4月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综合来看,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报告还显示,不少已经在城市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一直留在城市成为市民。
而日前新华社记者在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全国135个城市(镇)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城市调查证实了这份数据的真实性,不少参与试点的中小城市户籍城镇化率远远低于预期目标。如果仅以此就认为农村户口“含金量”上升,比城市户口值钱,显然因果逻辑还不够强烈。
记者调查的城市基本都属于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户口恰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享受的福利上比不上大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加大,一些惠农政策的推出,这些城市的户口吸引力又比不上农村。比如在教育方面,随着教育平权的推进,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学子的高考录取政策,各个高校也分别推出了校版的农村学子扶持措施,显然教育质量比不上大城市的小城市,在教育政策上也落后于农村了。
农村户口值钱是个伪命题
虽然进城农民有诸多理由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但是所谓的农村户口更值钱的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城市文明发展是时代的趋势,城镇化也是国家的战略,之所以出现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其原因无非两条,一是钱景不足,二是未来不明。
所谓钱景不足是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太大,城市提供的社会产品无法弥补这些成本。农民在农村拥有许多财产性权益,如承包土地以及宅基地等,市民化之后,承包权尚在协议内的继续拥有,但是离开农村就只能撂荒,空有土地而不能产生效益。另外一个是宅基地,户口迁移之后就失去了这一权益,相比较于城市70年土地租赁权,永久性的宅基地吸引力似乎更大。这些财产都是农民自身的投入,如果市民化之后不能变现,那损失就只能农民承担了。
各地城镇化试点中也针对这一问题推出了许多的措施,如中央层级的土地流转制度等。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方面,也提出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从目前的试点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而所谓的未来不明,就是农民市民化之后对未来感到没有保障。农民进城必然要求城市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目前“零门槛”的城市基本都是小城市,这些城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不足。也就意味着即便农民工在城镇拥有住房,但是依然需要到外地寻求就业机会,所谓的城市户口并没有体现出优势所在。
未来不明体现最为明显的当属农村高校学子。新华社报道中提到, 2015年阆中市高考,仅本科上线人数已达1763人。与之相比,阆中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大学生考上大学后,把户口迁往就学地城市的只有21人,这其中多数是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于这些农村学子而言,目前的高校教育质量如果无法保证自己在城市立足的话,保留一个农村户口或许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