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就是一个串行活动,任务链就是组合以后的串行活动,任务的工期是不确定的,我们常说任务“模块1编码”需要3天时间,但实际上各种意外的情况都会导致任务的延期,比如硬盘烧坏、停电等等,所以任务的工期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是个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准确地说,对于任务“模块1编码”,如果一切顺利可以3天完成,平均的话5天,如果各种意外都发生了需要7天,工期是不确定的,有一个变化范围。
同样,多个任务组成的任务链的总工期也是不确定的,有一个变化范围,等于每个任务工期变化范围平方和的平方根。如果变化范围作为缓冲长度,以最好情况下的任务工期做出进度计划,项目在最坏情况下只是刚刚好耗尽所有缓冲,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缩短整个项目工期,又能保证项目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按期完成。

SRSS理论上最精细,它是问题的理论最优解。因此相对其他方法,SRSS通常得到短得多的缓冲长度。对于前面例子,用SRSS计算的缓冲长度仅为4天。
但实际上喜欢使用SRSS的人不多,首先,SRSS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的,但它假设每个任务的工期变化都是独立的,这点有时候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同一个意外可能会导致多个或者所有任务的延期,例如停电会导致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延迟一段时间。所以SRSS计算出来的缓冲长度通常都偏短,项目结束日期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此文章共有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新任项目经理全面修炼课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