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严峻,压力巨大,没有退路。中国航天再次振奋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的质量控制措施:针对当时暴露出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上的问题,制定了《28条》;为了使研制、生产、试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归零工作规范化,制定了在技术上、管理上归零的五条标准(双五条);特别是《强化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72条),对于影响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等急迫问题,例如理顺管理关系,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和改革措施。 开展形势教育、严把质量关,使得航天质量形势逐步好转,重点型号连续成功。但是,留给我们分析和思考的问题是,航天当年走入低谷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源头抓起,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从技术上看,1996年的连续失利有一定客观性。80年代立项研制的各种型号,在技术上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到了90年代,这些型号陆续进入飞行试验阶段,技术关键久攻不破,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型号试验的早期失败。 但是,管理薄弱也是质量形势严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1996年在发射场的统计,技术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占18%,元器件问题占15%,管理问题占62%。1997年十几个型号在靶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中,因管理原因引起的问题仍然占到总数的44%。 1995年航天总公司曾派出工作组分赴航天56个单位进行调研,对于航天严峻形势的主要的调研结论是: 技术关键久攻不破;工作不认真,松懈麻痹;各级责任制不落实;重科技成果,轻产品质量,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材料、器件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薄弱。 尽管目前型号试验连续成功,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对于新的型号,由于技术基础薄弱仍然存在失利的风险;质量从源头抓起,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仍然是管理者的期望。 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对航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解决质量问题,保证试验成功率,并不是新形势下国家对我们的惟一要求。性能优良,质量稳定,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才是我们全部的任务目标。 国外国防工业的项目管理
此文章共有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互联网
|